第百十九章 名士之後(第4/4頁)
章節報錯
郝處俊道“多在長安城好好看看,這些書不是光靠讀就能明白其中深意的。”
狄仁傑嘴裡嚼著棗子,站到弘文館門前。
郝處俊十分客氣上前詢問道;“狄書令,不知來崇文館可有要事?”
狄仁傑使了使眼色,就有不良人提著一個籃子上前。
籃子裡放著一大坨連著骨頭的羊肉,還有些綢緞。
“這是……”
狄仁傑道“陛下送的年關禮,過了除夕還會有。”
不知不覺到了年關,郝處俊笑著行禮,“多謝。”
乾慶九年,正值年關,臨近除夕,李承乾與英公聽著兵部與京兆府,崇文館三方的稟報。
說的是安西四鎮的建設的進度。
李承乾聽了良久,眾人都沒有提出有關節度使相關的言語或者是國策。
還好,這個時候沒有人跳出來說,請陛下在西域設立四鎮節度使?
好在,如今眾人所言國策都是較為樸素的,說的都是屯田之策,或者是加大教化的範圍,再者是增派兵力。
也不知道,節度使這種軍,治,政達到高度一體化的封疆大吏級別的官職,是怎麼想出來的?
真是那時候的皇帝喝多了嗎?
又或者是真是皇帝只想享樂了?
李承乾神色憂慮地喝下一口茶水,首先作為一個皇帝,不能將權力完全下放。
皇帝與臣子之間,若有著無以復加的信任關係,那就不是君臣了。
人與人的信任關係其實是很容易破裂的,哪怕是些許利益矛盾。
因此,寧可考驗臣子的忠心,皇帝也不要用自己的信任去交換臣子的忠心。
除非不想活了……
眾人議論了片刻,見陛下沒有開口,英公李績率先道“既然兵部與京兆府都想要朝中往西域增派兵馬,可以將青海與河西走廊的兵馬調去西域。”
李承乾道“來年入夏,待糧草備齊,再行調動。”
英公頷首,退到一旁。
許敬宗道“臣以為還要更多的崇文館夫子,西州一地的崇文館獨木難支。”
李承乾反問道“現在在西域的崇文館夫子有多少人?”
于志寧站出來道“陛下,該有六十餘人。”
殿中侍御史杜正倫,上前道“光是西州就有五萬人口,更不要說庭州也有三萬人口。”
人口多數集中在西州與庭州兩地,而安西四鎮的防備空虛,整個西域呈現出一種弱枝強幹的形勢。
這也是兩任安西都護的選擇,也是一種默契,只有絕大部分力量留在西州才能控制四鎮。
就像如今的洛陽與長安,比各地有著龐大數倍的人口,也與貞觀時期的方略相同。
而大唐如今依舊使用的府兵制,很適合這種弱枝強幹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