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三章 華清宮(第2/3頁)
章節報錯
“喏。”
人走後,顏勤禮還在看著手中的卷宗,卷宗上所記錄的都是關於一個孩子的出身,以及那個孩子在關中的行跡。
不良人最擅長查這些事,他們的人脈遍佈關中各縣,打聽一個人太容易了。
因此,不良人也是京兆府的手與腳,能夠在不驚動各縣縣官的前提下,派人去查問,雖說能夠緝拿與查問,可不良人終究是不良人,無法入仕,只能聽憑京兆府安排。
看罷,顏勤禮就將卷宗放在了一旁,張柬之這個人不用過多擔憂,這個張柬之是一個對李唐忠心的人,十分地忠心。
倒春寒這場雪斷斷續續下了五天,隨著數百車煤送入了關中,讓煤炭緊缺的關中各縣都鬆了一口氣。
好在,早在幾年前,潼關與長安城都儲備了數量眾多的煤炭。
現在的朝堂就是如此,皇帝又是提倡節儉的,以前朝中鼓勵人們戒奢以儉,而且還一直在囤積糧草,恐怕經過這一場倒春寒之後,囤積煤炭的風潮多半也會興起。
京兆府尹顏勤禮站在朱雀門前,看著人們正在圍觀或傳閱著朝中下達的政令。
顏勤禮抬首邁步離開朱雀門,背對著萬千坊民,其實人們都沒有注意到,在這股節儉且愛囤積貨物的風潮之後,其實都是朝中與皇帝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著人們的行為。
因為這裡是關中,是一個人口正在急劇膨脹的關中,隨著人口的增加關中就需要更多的資源,因此需要不停地虹吸中原各地的資源,這些資源包括鹽鐵,金銀,絲絹布匹乃至人口與糧食。
正因如此,想要提高關中的抗風險能力,在人口急劇膨脹的前提下,就需要保持資源的增長量,並且保證資源的儲備。
正因如此,關中以西還有好幾處礦藏資源至今被官府看管不能開挖,並且潼關南下,還在修繕著關中連線南陽的水路。
在一個個長安城坊民笑臉中,顏勤禮很喜歡看人們臉上帶著希望的笑容,生活有了憧憬。
皇帝沒有打算遷都,而是要繼續建設關中,這讓關中鄉民懷著無比敬重的心,熱情地活著。
李唐是從關中起家的,如今李家成了皇帝,也不會拋棄這裡,如果皇帝真的走了,財富與人們也會跟著離開的。
朝中接連數道政令下達,在人們眼前傳閱著,其一,修繕並且繼續開挖昆明池。
其二,修繕潼關與南陽之間河道,保持運輸通暢。
其三,增補官吏三百餘名,補充至關中各縣,多為八品文吏,從支教夫子中選拔。
現如今的朝中用人之策就是如此,想要入朝為官,就需要有支教的經歷,或者是軍中兩年以上的經歷,否則不會被朝中錄用。
皇帝說是開了科舉,入朝為官的人能夠不看門第,不分貧寒,可同時科舉的門檻又是嚴格的,如果學子的父母輩旁支有人犯,恐不能入仕。
皇帝一邊施行仁政,但一邊在鞏固他的集權。
皇帝一邊在均稅,卻在部分地區不再均分田地。
一邊保持著人口增長,一邊在排程人口,遷徙人口。
一批接著一批的人前往洛陽與長安,又有一批接著一批的人離開長安前往各地支教或者任職。
大致上,如果真要說這是盛世,這應該是個忙碌且國力充盈的盛世,而這個盛世下的人們,他們都有做不完的事。
其實皇帝做的事很少,準確地來說皇帝做的事並不多,無非是幾道旨意。
而這幾道旨意,卻讓千千萬萬的人為此奔波,為此忙碌。
大唐正在走向一個巔峰,絕大多數人們還在想著這個巔峰需要多久才能走到。
而此刻的皇帝,卻在驪山上已對大唐的下一個巔峰有了些許脈絡。
乾慶十一年,二月的中旬,倒春寒的剛剛過去,晴空下,山上的冰雪也開始融化了。
李承乾帶著一家子前來驪山走動,打算在驪山的行宮住一些時日。
父子倆坐在池邊,倒沒有下池洗浴,溫泉池冒著熱氣,池水渾濁。
李世民的鬚髮又多了幾分白,喝下一口茶水,道“以前的楊廣啊,就喜歡在驪山的溫泉宮過冬。”
李承乾從爐子邊拿起核桃,剛烘烤過的核桃味道很不錯,遞上道“西域送來的核桃很不錯,父皇嚐嚐吧。”
李世民也拿起一顆,剝開外殼,拿起一片果肉放入口中,咀嚼了片刻,又道“你自小就喜吃核桃,尤其是西域的核桃。”
李承乾笑著沒有講話。
李世民又道“朕記得你以前說西域的葡萄好,但朕知道你不喜吃葡萄,你自小就喜吃核桃。”
李承乾飲下一口茶水,笑著點頭也沒有反駁。
李世民接著道“當年有人說東宮太子喜西域的葡萄要橫掃西域,其實他們都不知道,你其實喜吃核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