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乾吩咐道“取了名字之後就不能更改了。”

小鵲兒抬首道“不改了!”

“好,往後這裡就叫作千秋殿了。”

十二歲的小公主邁著步子走入千秋殿,從此這位安定公主就有了她自己的宮殿。

小鵲兒道“父皇,女兒自己可以收拾的。”

李承乾就站在殿外道“無妨,近日的國事沒這麼忙,該忙的事也都忙完了。”

小鵲兒知道,今年父皇又辦成了兩件大事,一件是建設安西四鎮,另一件事是建設漕運。

隨著寒風席捲關中,洛陽也下起了一場凍雨,一隊官兵來到了洛陽城前。

高季輔親自前來迎接。

李義府帶著駱賓王走下馬車。

高季輔道“李御史。”

李義府看了看身後的隊伍,除了不良人還有御史臺的另外兩位御史與大理寺的人手。

高季輔也看到了李義府身後的官兵,不良人的背後是京兆府,還有大理寺,御史臺。

光是看著李義府身後的三十餘人,便讓人覺得頗有壓力,來勢洶洶。

李義府看著漫天的雨水道“我們先在洛陽歇腳,等雨停了再去看看各地。”

高季輔沒問李義府此番離開長安的目的,請著人先在洛陽城落腳。

相較於更加註重政事的長安城,洛陽城則是更傾向於生產,自運河連通江都之後,在兩地走動的商戶也更多了。

而潼關成了關中貨物的集散地之後,潼關的貨物經常會運到洛陽。

皇帝依舊沒有遷都到這個得天獨厚的洛陽城,洛陽城的建設也隨著那次泰山之行後,皇帝回了關中,洛陽城的建設也就結束了。

這座洛陽城依舊保持著武德年間的樣子,雨水洗刷著這座大城。

一行人在洛陽城的一處宅院內落腳,李義府道“聽聞洛陽時常有學子鬧事,怎麼如今不見那些學子了?”

高季輔道“多數都去支教了,來年就要科舉,都消停了,等來年科舉結束之後,他們或許還會接著鬧事,不知長安城如何了?”

“長安一切都好。”

長安不像洛陽,那些士族子弟會在洛陽鬧事,但不敢在長安城鬧事。

因長安就是皇帝最結實的基礎,那些士族敢在長安指責朝中的政令,他們恐怕會被活撕的。

而那些士族子弟也只敢在洛陽呈兇,不敢踏足關中一步。

李義府一邊用著飯食,一邊聽著高季輔講述著如今洛陽的變化,自從運河重新暢通之後,來往洛陽的人口更多了,現在的洛陽城包括洛陽各縣的人口,加起來也過了百萬之眾。

這是自前隋之後,重新恢復的盛況。

武德年間與貞觀年間,洛陽從未有過如此人口。

高季輔交代了事宜便離開了。

等人走遠,駱賓王還在狼吞虎嚥吃著飯食,他道“等再過兩年,弟子也可以去支教了。”

李義府看著手中的卷宗,道“老夫會給你安排。”

“謝老師,若學生支教,該去何處?”

“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