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百九十七章 皇帝的班底(第3/4頁)
章節報錯
寧兒道“今天的陛下看起來,心情很好。”
李承乾將湯碗放下,“今天辦成了一件大事。”
寧兒心中清楚,陛下在集權與強權一道上,越發夯實。
陛下想做的事,能夠更順暢地下達。
其實也無關權力,只因現在的陛下是個十分有手腕的人。
楊內侍一手拄著柺杖,讓宮女領著一疊奏章而來,“陛下,這是朝臣的勸諫奏章。”
李承乾擱下碗筷道“放在邊上吧。”
“喏。”楊內侍又道“還有不少,老奴再讓人送來。”
飯後的閒暇時光,李承乾翻看著這些勸諫的奏章,她們來來回回帶來了上百份。
李承乾帶著賞識的目光,看著朝臣們勸諫話語。
宮裡宮外的人都知道,陛下看到這些勸諫奏章時的心情總是很好,陛下十分愛看這些。
資產賦稅是一項巨大的變革,哪怕這個變革帶不來太大的好處。
在勸諫的奏章中,就如孔志約所言,他說往後恐怕沒人再為社稷效命,將士們出征在外,就是為了得到軍功,得到田畝,養活家人,打一仗就可以讓後世子孫無憂。
利益驅使人去拼搏,這話固然沒錯,孔志約的概念錯了,這種錯誤在於他那陳舊的功利觀,土地兼併至上的陳舊觀念依舊沒有改觀。
改變人們的價值觀是一件很漫長的事。
土地兼併只會養出一代代不事勞作的人,之後就會出現一個個被安逸環境養蠢的腦袋,再難出現敢於求變,圖強的人了。
李承乾寫下批註,對身邊的內侍道“交給許敬宗看,再讓他交還給孔志約。”
“喏。”
內侍得到奏章快步離開。
一道政令下達,引來了上百份請皇帝收回成命的奏章。
李承乾仔細地看著每一份勸諫奏章,要做一個明君少不了被人勸諫,一個不接受勸諫的皇帝,難成明君。
哪怕你只是看看呢?
至於這一次充滿爭議的賦稅變革,哪怕現在的政令被以後的人詬病,那又如何?
只要有了一次反兼併的風潮,人們知道了反兼併帶來的好處,後繼者明白有這麼一個方向。
至於事情怎麼做,以後的事又會成為什麼樣,李承乾不在乎。
如今這些……足矣。
“陛下,許尚書說他著了風寒。”
李承乾翻看著奏章,語氣輕慢且帶著一絲不容拒絕的威嚴,言道“告訴許敬宗,他要是擺不平這些人,不如早點告老,告老之後,朕依舊給他俸祿,讓他無後顧之憂。”
“喏。”
許敬宗的風寒其實並不嚴重,再聽到內侍傳來的言語,他終於明白陛下為何要將自己放在這個位置上,陛下是要讓自己掃清障礙,讓政令能夠通達。
因病在家中休養了兩天之後,許敬宗鬥志滿滿地踹開了孔志約的家門。
之後,坊間就有了傳聞,聽聞因田賦之策兩人有了爭吵。
許敬宗還是那個許敬宗,那個從關中各縣一路打到京兆府的酷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