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松州駐防的兵馬有五萬,糧草還有二十萬石。

張士貴前往西域建設安西都護府又拿走了十萬石糧草。

李承乾看著地圖,低聲道“總算是有點壓力了。”

李麗質走到皇兄身側道“清河與汝南喜書法,就是高陽昨天說要學畫畫,今天又要學數術。”

“她們正是學習知識最好的年紀,最擅長的事需要慢慢嘗試,多試幾次也無礙。”

注意到皇兄正在看著松州地界的地圖,李麗質道“妹妹聽說松贊干布讓使者來向父皇求娶公主?”

寧兒端來了飯食,李承乾將地圖放在一旁,接過碗筷。

其實寧兒是個很厲害的女子,她的知識水平與見地不比麗質差,只是她不說國事相關。

寧兒又是一個將她自己的位置擺得很明白的東宮掌事女官。

李承乾吃著梅乾菜燉的五花肉,杜荷的養豬場還是不夠大,東宮現在也鮮有能夠吃上一頓豬肉的時候。

大唐的養殖業發展遠沒有想象的這麼順利,如今的關中依舊是以羊群雞鴨為主的散養模式。

豬肉頂多只能說是用來換胃口的一種吃食,況且吃豬肉的人還是少數,生活習慣決定了生產規律。

李承乾也不想打破這種現狀,現在的大唐依舊是孱弱的小農經濟,或者是正在往作坊為主的小作坊模式轉變。

李治與李慎慌張而來,他們道“皇兄,姐!出事了。”

李麗質正坐在邊上用著飯菜,道“出什麼事了?”

“父皇命牛進達任闊水道行軍總管,右領軍的劉蘭將軍任職洮河道行軍總管,領三萬兵馬征討吐蕃。”

貞觀十二年,五月,皇帝的兩道旨意算是接受了松贊干布的挑戰。

正在上升期的吐蕃遇到了正在蓬勃發展的大唐帝國。

雙方勢必要掰手腕,看看是現在的吐蕃人更強悍,還是唐人更驍勇。

李麗質聽到弟弟的話語,放下手中的碗筷,道“那妹妹們大概是不用出嫁了。”

李承乾笑著道“不用擔心,有皇兄在。”

寧兒笑道“現在天下人心已歸附,陛下正是最鼎盛之時,兵馬驍勇,去年就攻下了高昌,兵鋒正盛。”

知道這話語有安慰的意思,要是弟弟妹妹被安慰好了也就算了,李麗質作為嫡長姐,要認清現實,在父皇還沒有下旨意之前,是否和親一切都還不好說。

李承乾看向兩個弟弟,道“你們想東宮的姐妹嫁去和親嗎?”

李治與李慎想都沒有多想,不住搖頭。

“那就好了,我們自家人團結起來,就不會被外人左右。”

李治重重點頭,道“誰敢再言與吐蕃和親,弟弟就去揍他。”

皇帝下旨意的第三天,衛府便開始調集兵馬了,一篇文章從京兆府送了出來。

“關中從凋零旱災中走出來,但有建設離不開各縣鄉民,我等期盼著百里河開,萬木反春,役馬成群,如今我們正在往人人都能吃得起一口葡萄的美好未來走去。”

“這是我們的家園,京兆府立足關中已有四年,這四年京兆府向來秉持著造福關中,與各縣共同富裕的理念貫徹著每一道政令,我們開闢崇文館,我們修建河堤,開支教,下鄉縣。”

“現在有人要攻打我們的家園,唐人的疆域我們分寸不讓,唐人的將領戍守邊關,正為此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與吐蕃大相祿東贊領二十萬大軍,陳兵松州邊境,松州十一縣危在旦夕,我等豈能坐視之,京兆府與關中各縣出糧三萬石,馳援邊關,大唐萬勝。”

一篇文章傳閱在長安城的坊間,又是三天之後。

像是一石激起千層浪,長安城坊民憤怒了,對此時吐蕃人的叫罵聲不絕於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