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秋獵歸來(第1/4頁)
章節報錯
這些事都被李績記錄下來,包括太子殿下在京兆府問詢近來的進展。
殿下是擔心被閉塞言路?其實只要殿下這麼做了,就沒人敢閉塞言路。
也沒人敢在殿下耳邊讒言,因只要殿下是一個能夠親自問詢關中各縣的要事的儲君。
那麼朝野上下的官吏,都會緊著頭皮辦事。
就算是有過錯,也必定會如實稟報。
誰要是敢瞞著太子,事後必定會被一群腳踏實地辦事,又進取心強的官吏,活活罵死也說不定。
朝野清明是好事,東宮儲君監理朝政這些天,眾人都很忙。
得知昨日,東宮儲君親自去京兆府過問了事由,這些天三省六部的官吏辦事更勤快了,他們不敢怠慢。
今天下了早朝,李承乾與房玄齡,長孫無忌三人就在崇文殿商議著。
表格放在面前,這是今年的賬目,朝中各項開支都在眼前。
李承乾看到父皇秋獵所用糧草與財帛,包括修繕驪山行宮種種用度費了三萬貫之巨,不免嘆息一聲。
房玄齡道“好在這些天朝中的祿米都結清了,餘下的可以用在來年。”
涇陽的作坊經營一年才一萬貫有餘,還抵不過父皇一場秋獵的開銷,幾萬大軍在外人吃馬嚼,都是糧草的消耗。
還有自貞觀四年開始,這位父皇免除了對藍田,高陵,灞上,三原,醴泉幾縣三年的賦稅。
因此關中大豐收,其實收繳的田賦也沒多少。
本來中樞所在,關中各縣應該是重要的賦稅來源。
可不僅如此,中原各地的賦稅收繳依舊困難不說,免除賦稅的地區還不少。
兩頭犯難,父皇秋獵每多進行一天,糧秣的消耗便多一天。
從生產關係上來說,從軍入軍都是一種脫產的狀態,跟隨父皇而去驪山的幾萬人都屬於脫產狀態。
大唐的府兵制還算好的,閒時可以耕種,一旦戰事起,便要入軍。
薄弱的底子下,這種低成本的府兵制很適合當下。
如果是常駐兵馬,那麼就會有上百萬的人脫產,而脫產的人不存在生產任務,靠著賦稅養活。
兵馬越多消耗的賦稅也就越大。
中原依靠長江黃河的小農經濟其實並不強韌。
李承乾頭疼地看著這些賬目,唯有沉默。
長孫無忌道“如此說來今年的各項開支結算完,休沐前就可以歸檔了?”
房玄齡轉頭看向一旁的太子。
隨後舅舅的目光也看了過來。
李承乾道“朝中有入關的稅嗎?”
“殿下是講入市的稅嗎?”
李承乾拿出一份奏章,道“這是孤讓徐孝德去坊間查問的。”
看眼前一個房相,一個舅舅,兩人都是疑惑的神色。
又解釋道“徐孝德,兩位可能不記得了,就是孤的東宮屬官,前些天還冒冒失失帶著應國公來東宮尋孤辭官來著。”
房玄齡瞭然點頭。
隨後長孫無忌接過奏章看了起來,一直以來西域人或者突厥人,賣馬匹也好,或者是賣水果瑪瑙玉石,都賺取了不少錢。
李承乾低聲道“孤也清楚這天下萬千庶民僅靠著手中的富餘,他們活著已很不容易了,因此在不增加賦稅,或者各項課稅的情況下,只能選擇開源節流。”
“所謂節流……”說到這個節流又是一個令人苦惱的問題,節流最大的問題就是父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