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四章藏鹽的開發(第1/3頁)
章節報錯
正常的海鹽售價,是每斤四十個銅板,售價是成本的二十倍,甚至更多。
暴利之巨,導致私鹽販子自古以來便富可敵國。
揚州自漢唐以來就是富裕之地,有“地上廣陵”的美稱,但是卻距中原、統治中.樞尚遠,沒有富裕的前提條件…
而揚州卻是,古代公認的,天下最富庶之地…
可是,它富在何處,就是富在私鹽商人多…
揚州,自南方得到開發之後,一直都是國.家最富庶的地區。
極進繁華的唐朝,在揚州有二十四橋明月夜,而在明朝,揚州則有瘦馬金花…
鹽,作為人類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一種調味品,看似利潤不高,但卻是,需求量最為廣泛的一種生活必需用品。
控制了鹽業,就算是控制了天下人的錢,它的工藝簡單,產量豐足,還不缺銷售渠道。
而且,無論是湖鹽、井鹽還是海鹽,它就在那裡擺著,只要你去曬出來,就可以賺到金山銀山,比搶劫來錢還快!
所以說,自古以來私鹽販子,就從來沒有斷絕過,儘管歷朝歷代都嚴打私鹽販子,但是暴利之下,總有人鋌而走險。
在海邊,鹽池等原產地,鹽的本來價值就很低。
然而,因為運輸、壟斷等原因,鹽在中原內地卻被權貴、商人們,炒成了天價。
這一切的一切,自然讓那些冒著巨大風險進行私鹽貿易的商人,賺取了高額的差價。
陝西的秦商,也有很多商人,參與了鹽的販賣。
陝西的秦商們,一般會帶著鹽,沿著黃河運輸。
因為陝西,有天然的井鹽,加之以黃河為運輸,賺了很多很多的銀子。
不過,井鹽的產量不大,陝西的秦商們自然不甘心,就賺這些銀子。
可是,想要得到海鹽,就必須要受制揚州鹽商,要看揚州鹽商的眼色行事。
而和珅寫的,這份書簡的內容,是關於西藏、新疆鹽務改革的。
鹽是百姓生活的必須品,亦是這個時代,利潤最大的交易物品。
其實,古代最出名的十大商幫,在發家之初,都與鹽業脫不開關係!
在華夏悠久的發展歷史當中,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商人。
而有的商人,發展的特別好,帶動了一大部分人,因此就以地域為主,形成了各大商幫。
中國傳統十大商幫,無論是晉商、徽商、潮商、還是秦商,山商、廣商、江右商幫、龍游商幫、寧波商幫、蘇商,天下十大商幫,其實都是以販鹽起家…
當年明太祖朱元璋創立“鹽引”,即商家負責把大量的糧食,運送到北方等邊關重地,維持將士們的日常生活…
而朝廷則交給他們鹽引作為補償,商人們只有擁有了鹽引,才能到產鹽區取鹽,併到指定地區銷售。
在“鹽引制”的實施之下,各地的商人們,迅速崛起了。
也就是說,在最開始,無論是晉商、徽商、潮商、還是秦商,山商、廣商、江右商幫、遊商、寧波商幫、蘇商等,天下十大商幫都是鹽商。
然而,隨著大明的滅亡,清朝對鹽的控制力度變強,,事過境遷,“鹽引制”漸漸變了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