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2 元年始(第1/4頁)
章節報錯
此舉於朝堂內外引起了轟動。
轟動之下,諸聲各異,不乏反對與分歧。
甚至有不知情者,在討要質問翎山行宮內皇帝崩猝的真相,言辭間待燕王仍多有敵意。
兩日後,太子召文武百官於金鑾殿內議事。在解首輔等人的陪同之下,於殿中親自宣讀了一則定罪書——
其上羅列慶明帝之罪行,大大小小近百條之多。
然而最使人震驚的還當是被擺在最前面的那條駭人聽聞的重罪——
謀權弒君!
屢屢誣害手足,為此不惜以太子之性命安危相換!
殺弟妻胞妹……
甚至還有謀害生母之嫌!
在這些罪名當前,已不必提那一條條於政事之上的過失了!
除此之外,太子又親口還原了當日於翎山行宮內的事變經過。
包括方才已羅列於那定罪書之上的下令射殺儲君、長公主與眾大臣之實。
在場官員中,多的是不知內情者,當下聽聞這些細節,無不驚駭至極。
而當此時,忽有內侍來稟,道是半個時辰之前,掌印大太監李吉已然自縊而亡!
除了這個訊息之外,內侍還捧來了李吉臨去前留下的親筆供詞,其上所書,皆是生平之過——可縱是己過,掌印大太監是為何人驅使辦事,又哪裡還須贅述?
此時,文武百官再看向太子手中的那則定罪書,先前那些反對之音已然盡數消匿。
此定罪書一出,無疑在指向一個結果——昭告天下,廢黜天子!
這些罪名單拎一個出來,皆是無可饒恕的大過。
更何況還有先皇的遺詔在此……
而既要廢其帝位,後事喪儀自然也不可能再以帝王規制來辦。
如此之下,停靈於榮王府中,實乃合乎禮制之舉。
自古以來,廢帝之事雖不常見卻也並非沒有,甚至不乏廢天子為庶民之先例……
相較而論,就憑慶明帝生前所為,仍保留其親王之位,已是給足了體面。
但任誰都看得出來,這體面並非是給死了的人的,而是給大慶,給謝氏,甚至是給燕王——
許明意聽聞了此事,也不禁輕一點頭。
此番內閣眾人對此事分寸的把握,可謂果決乾脆且恰到好處。
輕一分太輕。
重一分則太重——
當然,這個“重”字是於大局而言,若拋開大局不提,怎樣的處置對那作惡者而言皆是罪有應得,只會輕而不會重。
當下時局尚且趨於動盪,如此處置,既可平息諸人之怒,亦不至於給“後來之人”留下行事過苛之惡名。
而無論如何,將其罪行公諸於世,及廢黜帝位之舉,到底也還是解氣的。
這也算是“物歸原位”了。
算計了一輩子,到了最後卻還是一場空,越看重什麼越得不到什麼,甚至連死後的虛名也未能保得住——若當真人死後有知的話,她估摸著對方的棺材板怕是都要壓不住了。
定罪書公諸於眾之後,於一片震動喧囂乃至唾罵聲中,廢帝——榮王的喪儀很快便料理完備了。
又因有多名官員上書稱其在世之時多番行勞民傷財之舉,本就一切從簡的喪事,因此便再又被削減了大半,比之尋常郡王尚且不如。
其喪事已畢,議論唾罵聲卻未曾減弱,反而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