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時正當晌午,各家各戶的孩子都在那書院中苦讀,拄著鐵柺的瘸腿漢子循著那隱隱的浩大劍意,找到了此處,倚靠在樹下,看著那夫子講學,一邊搖頭晃腦地聽,一邊則是摘下酒葫蘆灌酒,無視了旁人惡嫌避開的眼神,飲酒半醉之後,拍打著鐵柺,曼聲吟道:

“暫遊大庾,白鶴飛來誰共語。嶺畔人家,曾見寒梅幾度花。”

“春來春去。人在落花流水處。花滿前溪。藏盡神仙人不知。”

修儒的夫子看到了這不修邊幅的瘸腿乞丐,微微一驚,多少有修為再身,看出其縹緲氣度,幾句外出和這乞丐結交,交談之時果然發現這位李姓乞丐雖然表面邋遢,實則內裡清明,曾經在帝都聽仙人講道傳法,欲行走天下,以窺神仙妙法。

只得儒家弟子傳授三月的夫子心中大喜,邀請這乞丐住下。

每日除去給孩子們講述儒家法門,便是和這乞丐交談道法,乞兒果然是曾經遊歷大川,視野開闊,眼界極大,而為人灑脫不羈,城中百姓也終於慢慢接受這人,只因他自稱姓李,又說名字已經忘記,拄著鐵柺,便以鐵柺李稱之,乞丐也不惱。

三月時間,夫子心知肚明這位道友定然是有所求的,可幾次三番詢問也不答,這一日月上中梢,兩人飲酒論道,夫子再一次提起的時候,鐵柺李終於將真正的目的道出,飲一杯酒,嘆息道:

“我那一日來這裡,見到城中有浩然劍氣,知道你的孩子是天生的大道根基,天地之半,神仙之才,可願意讓他隨我去修行?或者在這裡伺候你百年之後,我再來也可以。”

夫子張了張口,沉默許久,想到這數年間有孩子承歡膝下的日子,自己也不復原本寂寞,有心讓他留下,心中掙扎,可還是嘆息一聲將孩子叫來,對鐵柺李施以大禮,道:

“雖然希望這孩子能夠待在我身邊,可既然有此機緣,怎能因為我這養父的緣故斷絕大道?還請你收這孩子為徒,石頭,快些跪下叫師傅。”

最後一句話是對那安靜的孩子所說。

面容白皙的孩子馬上就要行禮,卻被鐵柺攙扶起,那夫子臉上有些著急,鐵柺李卻對那孩子正色道:

“不要如此,你有大功德在身,他日定然要強於我,你我只不過是在這大道之上同行片刻,不至那最終神仙境,一世百世又有何差別,這一世我來點化你,或許再過百年就要你來度化我,因果機緣,皆是難測,各稱道友便是。”

夫子見到鐵柺李無比堅持,只能如此。

於是那才五歲的孩子和這鐵柺李平輩禮數相見,鐵柺李才放下鐵柺,又取笑道:

“不過,這孩子居然叫做石頭,枉你還是個讀書的。”

夫子把當日奇景說了一遍,感慨道:“這孩子生來苦楚,經歷磨難才活下來,我們這小地方有個習俗,賤名能夠活人,我怕孩子夭折才給他起了這個名字,不過既然道友你說他有神仙之才,那就不能再叫這個名字啦,要不然往後人家說起來,就說是個石頭仙人,算是什麼?”

夫子和鐵柺李齊齊大笑出聲。

夫子摸著養子頭髮,面容慈和,看向鐵柺李,道:

“雖然說是道友,不如李道友你為這孩子取個名字?”

鐵柺李灌了口酒,略作沉吟,看著這孩子雙目,不知為何,回憶自己當日身為宋元化時執迷不悟,榮華富貴,黃粱一夢,突又悲從心來,長歌當哭嘆息許久,伸手撫摸孩子的頭髮,呢喃道:

“呂石頭,呂石頭,巖為磐石,江流不轉。唯願道友向道之心,永世不絕!”

“故名,呂岩!”

PS:今日第二更………四千字,維持作息第十一天

呂岩,字洞賓,洞玄,號純陽,劍仙之祖,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儒釋道三教之師。

另外道教當中,呂洞賓和東嶽大帝並無關係,其本身道門的身份是陽演政警化孚佑帝君,興行妙道天尊,東嶽大帝轉世之說,經查似是現代二設。

嗯,劍僧了塵不會誤過的,怎麼說,我還是比較喜歡那種機緣巧合,恰巧錯過和執著不放遇到的感覺,混雜入部分的神話故事……沒有那麼死板和定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