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0章.殺雞儆猴.(第1/2頁)
章節報錯
……
……
說完之後,趙俊臣突然間想起了什麼,當即是面現悔態與歉意。
剛才趙俊臣看似是關切慰問了許慶彥的身體狀況,但實際上心中依然專注于思考興州局勢,所以也就忽視了許慶彥頸部聲帶受損的現狀。
許慶彥現在不僅是聲音沙啞、含湖不清,而且說話之際牽動頸部肌肉依然會產生各種不適症狀,所以這個時候強行要求許慶彥長篇大論的講訴興州境內的各種情報,不僅是強人所難,也是冷漠無情。
許慶彥也看到了趙俊臣的表情變化,卻不等趙俊臣表態,就再次主動強調道:“我身體無礙了,不必擔心!”
隨後,許慶彥搶在趙俊臣說話之前,就繼續說道:“興州境內這場民亂的引發,一方面是因為呂文升勾結‘周黨’躲在幕後推波助瀾,另一方面是因為薊鎮總兵張肅剛開始的坐視不理,但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因為境內各大縉紳家族的紛紛出力!
興州境內有三家縉紳影響力最大,分別是北部劉家、南部宋家、以及東部李家!這三家縉紳加在一起,明面上擁有良田八萬多畝,僱農與長工高達近兩萬戶……但實際數字一定更高!因為興州民變的緣故,這三家縉紳的核心成員最近皆是留在興州府城之內,今天也都有現身迎接。”
說到這裡,許慶彥端起茶盞淺飲潤喉,然後就詳細講訴了興州境內三大縉紳的具體情況。
“其中,劉家在興州駐軍之中影響力最大,族中多位子弟擔任薊鎮武官,劉家家主名為劉家河,性格霸道驕橫,他的胞弟劉家錦乃是薊鎮的一位千戶,據說張肅剛開始坐視這場民變不斷鬧大就是出於劉家錦的提議!與此同時,興州境內的騾馬商隊、駐軍補給、驛站經營,也皆是由劉家壟斷;
南部宋家在京城之中人脈最廣,對興州官府滲透也最深,家主宋嵩公是一個笑面虎、偽君子,據說還是吏部尚書宋啟文的遠房親戚,只是宋啟文一直沒有承認,興州擁有兩位同知,除了柳子岷之外還有一人名為宋吉成,就是宋嵩公的堂弟,呂文升的首席幕僚何仁功也是宋家女婿,興州府城最繁華的那條南廂街,基本全是宋家產業;
東部李家當年也算是書香門第,一度沒落過,但近年來崛起勢頭極快,做事風格也最沒底線,但沒人膽敢招惹他們,因為李家家主李慈把自己的親生女兒送給了興州境內的皇莊太監孫韋,成了孫韋的對食,孫韋曾經是皇貴妃萬氏的隨侍太監,還是御書房秉筆太監程勝的乾兒子,可謂是背景深厚,李家插手了興州境內的許多產業,尤其是興州境內的糧價,幾乎是由李慈一句話說了算!
總而言之,若是想要徹底掌控興州局勢,就一定繞不開這三大家族,那些實力較弱的縉紳家族皆是對這三大家族馬首是瞻,呂文升也對這三大家族極為依仗,否則就坐不穩自己的位置,這場民變更是他們三家帶頭出力,‘周黨’為了爭取到這三家縉紳的支援,據說也付出了不小代價……”
隨著許慶彥的詳細講訴,趙俊臣等人的表情也是愈發嚴肅。
地方縉紳勢力的盤根錯節、根深蒂固,在這一番講訴之中可謂是完全畢現了出來。
他們往上可以勾結中樞,京官、禁軍、宦官皆有門路;往下可以控制百姓,糧價、物價、租金皆是由他們說了算;中間還可以滲透地方官府與地方守軍,境內的文武官員唯有爭取到他們的配合才可以穩固地位,否則就無法政令通達……
這就是古代縉紳勢力的可怕之處!
*
許慶彥最近以來固然是成長迅速,但這種成長主要是心性方面的成熟,但他的見識與才能依然還有不足。
許慶彥也知道自己的短處,講訴完畢之後就當即是閉口不言了,只是坐回原位、抿茶潤喉,靜靜等待趙俊臣與李傳文、牛輔德這兩位趙府核心幕僚發表意見。
趙俊臣沉思片刻後,心中終於有了決定。
但他並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看法,而是率先看向了李傳文與牛輔德。
李傳文的相關經驗最為豐富,也就優先表態,搖頭嘆息道:“唉!大明朝的朝野局勢,根據地域不同,具體情況也是有所不同;整個北部疆域,無論如何也繞不開九大軍鎮的影響,西北疆域無論如何也繞不開晉商的影響,東南疆域無論如何也繞不開徽商、浙商的影響,中部疆域無論如何也繞不開藩王們的影響……
但無論是哪裡,皆是避免不了縉紳勢力的影響;尤其是興州這種地方,距離京城不遠不近,也就變成了商賈勢力、藩王勢力、軍鎮勢力、還是京官勢力之間的緩衝之處,誰也無法一家獨大,反而是讓縉紳勢力可以不受壓制的迅速擴張!也是興州這個地方的特別之處……”
頓了頓後,李傳文的表情愈發凝重,繼續說道:“自古以來,若是想要與縉紳為敵,最難之處共有兩點:其一是縉紳勢力滲透了地方官府、控制了境內百姓,官府的吏役們相較於朝廷更忠於縉紳,百姓們則是完全依附於縉紳,也天然牴觸外地人,所以就難以利用地方官府與境內百姓實現自身意圖,但如果完全拋開本地官民的協助,那就是人生地不熟、可謂是浮泛無根,同樣是事倍功半……
其二是需要擔心牽一髮而動全身,縉紳階層皆是極為傲慢,在他們眼裡,自己就是縣下各鄉各莊的土皇帝,皇帝也只是全天下的最大縉紳罷了,歷朝歷代的江山就是由他們與皇帝共同治理,縣以上皇帝說了算、縣以下他們說了算!所以縉紳們對於皇權下縣的事情也就極為敏感,一旦閣臣對付縉紳之際鬧大了動靜,就會迅速引發全天下縉紳勢力的集體反彈!縉紳們一向是積極供養族人讀書入仕,天下間的大半讀書人皆是出自縉紳階層,一旦是縉紳們激烈反彈,就一定會造成地方不穩、民心思變、還會招致士林輿論的抨擊,任誰也承擔不起這般後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