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的音色,以其緩急指代世道清濁,濁者便是指君王之道,寬而不馳;清者便是指為臣之道,廉而不亂也。”

“弦自第一弦起,便是宮、商、角、徵、羽也。古周文、武之王后又各加一根,文王所加的便是少宮、武王所加則是少商,以此合君臣之恩也。”

“君臣若相合,則政令相通達,百事順暢,舉國和諧,無論亂世、太平之世,治國之道,皆不過如此耳。”

齊王代雖聽了鄒季一席話,仍未放在心上,只道“季先生,你的琴理甚合本王心意,相必季先生的琴音同樣如此通達,願聽先生奏一曲,本王可謂無憾也。”

鄒季拱手一行禮,道“齊王,季今次以琴言理,齊王以為季必定善於鼓琴也。如今齊王以國為事,豈非同樣的善於治理國也。”

“止是鄒季眼中的齊王,坐擁齊國而不治理,豈非是季撫琴而不彈也?季撫琴而不彈,惹了齊王不暢快,卻無從開你懷也;止是齊王坐擁齊國而不治理,惹了萬民不快,齊王又以何開萬民之懷也?”

齊王代從未曾聽過如此言論,一時之間驚愕不已。待反應過來之後,頓驚眼前之人為天上神仙遣來救他之人也。

遂留其在宮中,翌日,齊王代齋戒沐浴,再召鄒季相見。一番暢談,齊王代驚其才華,對其深信不疑。

鄒季見時機已然成熟,便開口勸慰道“齊王,不若節飲遠色,綜核名實,分別功罪,且教齊國百姓安息,教兵士學會作戰,如此齊可圖王霸之業也。”

齊王代聞聽王霸之業,君心大悅,立時便教鄒季做了齊國丞相,以示恩寵也。

經年累月之下,齊王代自覺一番治理,猶大治之世也。

一日,齊王代突發興起,問道朝中諸臣“諸卿以為,如今邑守之中,誰人最為賢,誰人又最為不賢也?”

諸大夫無不誇讚阿邑大夫,而貶即墨邑守也。齊王代不置可否,下朝之時,復又問道左右宮人,宮人所答與諸臣所言,相差無幾也。

齊王代半信半疑間,陰使人前往二邑查探,所得盡數反之。齊王代隱其言不發,擇日便下了召二邑守回郢都的旨意。

朝中誇讚阿邑大夫的朝臣,心中歡喜,私下揣測“此番阿邑大夫定能受到封賞也,屆時又將得一批好物也。至於即墨邑守,瞧那樣,便是一副倒黴的模樣。”

誰知齊王代當著諸大臣的面,提了二位邑守治下的現狀。先前誇讚阿大夫的朝臣,聞言面色大變。

果不果然,接下來,齊王代命左右侍衛拿下阿邑大夫,以鼎烹之,又道“昔日一道讒言即墨邑守者,本王養你們以為眼耳,如今卻意圖本王的眼耳,留之有甚用?”遂遣侍衛提其數十人一道烹之。

一時之間,求饒哭喊之聲不絕於耳也。

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