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八章:二將交鋒,邯鄲信使(一)(第1/2頁)
章節報錯
遠赴長平的趙括,心裡也明白,能來長平,乃是多方面在人事,湊在一處,博弈之下的結果。卻也正中趙括的下懷。
自父趙奢逝世,趙括便如同隱形之人,行至他人跟前,他人好似也瞧不見趙括,每回只同旁人作談,將其閒置在一旁,置若罔聞。
如今有機會擺在眼前,趙括定會不餘遣力的,伸手抓住。觀其母竭力反對,以其父言志,亦不改見下出徵之事。
開弓便沒了回頭路,況且出兵回頭,亦是兵家之大忌。如今趙括別的不操心,只擔心一事。不日便要抵達長平上,那主將廉頗,是否會同意與他好生交接。
畢竟兵法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廉頗若執意不受換將之命,將三軍拒之門外,前往接手長平,便是目下一大難題。既要透過廉頗那頭,得了準時方才能入長平,又要防著身後的秦軍突襲。
相對於第二點,趙括覺著第一點,更令人上心,畢竟三軍亦是趙軍,若是得了秦軍偷襲,廉頗大軍定然不會置之不理,眼睜睜的見著秦軍從身後襲來。
不過雖對廉頗的兵法有幾分服膺,趙括卻有那個自信,能做到更好,否則便不會接了趙王盍的命,前來接手長平。
因他所恃仗的,乃是對己身所學,充滿的信心,常年在家研習兵法,早已爛熟於心也。今次來前,也是下定了決心,定要大勝而歸。
還未啟程之時,便在家中,取了長平的輿圖,仔細琢磨,應在何處置兵,應以何陣法應對秦軍,若是遇見不設防的事,又應當如何應對。
趙括都一一設想過。
見下,即將低達長平,趙括也想過,若是廉頗不同意換將,便將自已的法子,一一陳於其面前,將其說服。
甚至有過最壞的打算,若是廉頗不退,他也願居於其下,一齊出戰秦國。只是世間的事,並不會因為一個人的設想,而有所改變。
尤其是這中間,還存在多方人在背後使勁兒的時候。情況與趙括的設想,完全偏離,甚至讓他來不及明白,發生了何事。
......
正如趙括所設想的那般,廉頗當真是打算拒不從命。左不過熬著秦軍撐不下去,自退回秦軍,屆時他廉頗再回郢都覆命。
便是趙王再心有不滿,退了強大的秦軍,功過相抵也可,趙王也不能就抗命一事,再治何人的罪。
廉頗心中打定主意之後,遂與諸位將領商議。
聽聞換將一事,諸位將領,心中憋了一股子火氣,這趙王盍,小兒便是小兒,畢竟與其父不同,非是上馬上的君王。
不問青紅與皂白,便將主將換掉。下頭的將領,能心生滿意,那才是真的奇事一樁。距離趙括三軍抵達的日子,愈發近了。
眼見廉頗毫無動作,諸位將軍,只能暗地裡乾著急,也曾有人與廉頗明裡暗裡進言過,可是後者並無甚大的波動,覺得無能為力的將領,亦不敢再提。
本以為定下的事,如今又出現了鋒迴路轉的局面。原來他們的將軍已經做好了,不受王命的準備,如此一來,長平的事,便無須再經歷波折。
一位將領還是有些擔憂,他問道:“廉頗將軍如此做,萬一惹怒了王,他親自前來,以不尊王命治罪,當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