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五章:拂柳春風,吹皺池水(二)(第2/2頁)
章節報錯
至今已是六國之中的佼佼者。
這也是楚王揮願意為了蘇季,借楚軍士出兵隨國的緣由之一。
另有一因由,楚王揮信蘇季之能,欲借其能。其本人的能力,介於強與弱者之間,有中庸之力,若在太平盛世,或可守楚地安穩一生。
但是卻碰上了蘇季,若無意外,對方教他看到了一幅,盛世鉅製,極為宏大。人心一旦被慾望佔據,便充滿了溝壑,輕易不能填上。
偏生得能助其實現,這幅宏圖的蘇季。一夜之間,人間蒸發了。無論如何找尋,都不得其蹤跡。對於蘇季的下落,道聽途說,便有好多種傳言。
其中一論,至趙地傳出。
曾有人親眼見過蘇季的夫人,貌若天仙,可與曾經轟動六國的春姬相提並論,也可與喜後一較高下。趙魏兩國有春姬之爭,楚喜兩國有喜後媯姬之議。
蘇季許是不願有人窺視自家夫人,便就此隱遁。
相比較前一論為人樂道,後一論倒是為人所能接受爾,因蘇季在趙地出的事,流言又自趙地而來,定是那趙王盍為脫己身之罪,從而編的故事罷。
至於後一論,來處倒是探得不甚明瞭。
待故事傳開之際,已是大街小巷隨處可聞也。
那憑空冒出的訊息,聲稱蘇季並非是自己離開趙國的,而是受到趙王盍的迫害,不得不趁夜逃離趙國,在逃亡的途中,趙王盍仍遣人去追殺,從而導致對方下落不明。
天下人自行將傳言之人,想象成了一位,不願蘇季受這不白冤的義士。
自打蘇季佩六國相印以來,哪回做的不是於國於民有利之事,深受百姓愛戴,此論一出,趙王盍無疑受百姓的唾棄。
楚王揮亦是對趙王盍存了怨懟,那份野心還來不及施展,便遇上這等蠢的,真是令人鬱悶不止,卻在聽聞秦國出兵之際,欲出兵相救。
蘇季當初合縱說過:六國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卻在與魏無忌見過一面之後,改變了主意,改作冷眼旁觀。
楚國按兵不動,齊國聞風而逃,餘下諸國,自是也不敢在此時出手相救,被逼得走投無路的趙王盍,這才無奈應下侍秦。
今日魏無忌來楚王宮,便是商談,當時與楚王揮約定好的盟約。
因此盟約,楚王揮同意不去援救趙國。
待秦、趙兩國事定,這才著人請了魏無忌前來,卻又將對方晾在楚王宮外,似是將人遺忘了,正當魏無忌在捉摸究竟是何意之際,便遙見一人,自宮內行來。
行的方向,正是魏無忌所在之處。
來人躬身一揖,道:“足下可是無忌丞相,我王已在政事廳等候。”雖問及來人身份,卻十分不擔心認錯,顯然早已知曉魏無忌的身份。
魏無忌也在同時,認出了此人,還之一禮,道:“謝過庚辛苦統領特意走這一遭。”
對楚王揮將其擱在宮外之事,只這不提,都當作並未發生過此事一般。
然風過哪能無痕呢,雁過豈會無聲。
君不見,魏無忌的雙手,在楚王宮外吹著料峭的春風,已是紅腫。
魏無忌好似渾不在意的將雙手,攏在雙袖裡,跟在雙方自道謝後,便不再交談的庚辛身後,一齊往楚王宮的政事廳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