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四年,國家釋出了《汽車工業產業政策》,一共列出了六十一條措施。

其中的第一條就是國家引導汽車工業企業充分運用國內外資金,努力擴充套件和開拓國內國際市場,採取大批次多品種生產方式發展。

2000年汽車總產量要滿足國內市場90%以上的需要,轎車產量要達到總產量一半以上,摩托車產量基本滿足國內需要,並有一定數量出口。

也就是說國內的汽車企業可以利用外資了,並且鼓勵出口。

再就是出臺一些扶持性政策,比如第十條規定:國家將對具有獨立的產品、技術開發能力和一定生產規模及市場佔有率的汽車、摩托車及其零部件生產企業或企業集團,重點予以支援。

是怎麼支援的呢?

年產汽車30萬輛以上的生產規模,年銷售量達到20萬輛以上,用於技術開發的資金不低於年銷售額3%的,國家支援其向年產規模60萬輛以上的目標發展。

同理年產15萬輛的向30萬輛發展,10萬輛的向20萬輛的發展…

再就是要用國際上統一的汽車排放標準了。

國家正在和WTO談判,一些標準自然是要向國際看齊的。

萬峰用了一上午的時間把這些條例看明白了。

他琢磨了半天,發現對南灣集團有用的地方真的不多。

就像具備了第十條以後國家給的優惠政策。

1.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為零稅率。

2.優先安排其股票和債券的發行與上市。

3.銀行在貸款上給予積極支援。

4.在利用外資計劃中優先安排利用境外資金。

5.經濟型轎車、轎車關鍵零部件和模具、鑄鍛專案,適當安排政策性貸款。

6.企業集團內的財務公司,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可擴大其業務經營範圍。

這六條政策裡,除了第一條有些作用外,其它的有什麼用?

南灣集團根本就沒有上市的打算,第二條形同虛設。至於貸款,南灣集團將來需不需要貸款不好說,現在是沒那種必要。

集團所有的專案都處於盈利狀態,資金充裕,要貸款幹啥?

至於外資,國內的資金他都不用會去用外資?

至於最後一條,集團的財務部門可以擴大其業務經營範圍,這是不是鼓勵你去搞金融呀?

金融這東西雖然來錢快利潤高,但同樣風險也大,這不是萬峰要玩的區域。

當初剛創業的時候他就沒準備往這個方向發展,一個是金融依託的是製造業,沒製造業託著它什麼都不是。

另一個原因是他對這個領域實在是陌生,上一世他對金融領域幾乎像白痴一樣透明。

所以,這一條對南灣集團也沒什麼卵用。

這份產業政策裡關於貸款上市和合資的條例萬峰是看了一遍就不再去看第二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