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協同作戰(第2/3頁)
章節報錯
可見,“直10”的戰術效能指標,其實都是帝國陸軍在波伊戰爭當中,用慘痛的損失換來的。
這也造就了“直10”。
簡單的說,“直10”是一臺在樹梢高度活動的飛行坦克,其兇悍的火力幾乎都針對地面目標。
至於空戰,根本就不在考慮之中。
當年,帝國陸軍在直升機上測試格鬥導彈,初衷不是對付直升機,而是對付也在超低空活動的攻擊機。
如果需要,還得用來對付戰鬥機。
可見,也只是給了直升機一種勉強夠用的自衛手段。
在波伊戰爭中,帝國陸軍的直升機就沒遇到過空中威脅!
此外,在設計“直10”的時候,很多新技術,或者說是新戰術思想還沒誕生,也就不可能被設計師採納。
最典型的,也就是隱身。
以“攻11”為代表的隱身作戰飛機,是在“直10”完成設計之後才誕生,而透過實戰證明,那還是4年前的事了。
結果就是,“直10”根本就沒有為隱身考慮。
在前幾年,帝國陸軍還在“直升機是否需要隱身”的問題上糾纏不清,或者說是不想隨大流。
這些,全都是“直10”的短板。
不過,也成為帝國陸軍啟動“直X”專案的直接動因,或者說是為“直X”專案訂下的戰術效能指標。
雖然這種還在設計的先進武裝直升機準備取代的不是“直10”,而是“直7”,但是帝國陸軍提出的效能要求,其實就是針對“直10”的缺陷,所有“直10”存在的問題都必須在“直X”上得到解決。
與“直10”相比,“直X”最突出的特徵,就是定位於“中型多用途戰鬥直升機”。
可惜的是,“直X”還處於設計階段,哪怕是快馬加鞭,也需要幾年之後,才有望加入帝國陸軍戰鬥序列。
與當初研製“直10”一樣,“直X”的研製工作推進緩慢的主要原因,就是陸軍訂下的戰術效能指標太高,現有技術根本達不到,所以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解決技術難題,或者等相關技術成熟。
至於現在,只能將就使用還沒達到完全態的“直10A”。
當然,廉明陽他們也不是完全沒把握。
透過跟假想敵部隊進行對抗訓練,廉明陽等飛行員早就知道,遇到敵方直升機,特別是更加敏捷的武裝直升機,最理想的交戰方式就是在儘可能遠的距離上開火,儘量避免跟敵機纏鬥。
如果實在避免不了,也需要謀求速戰速決。
簡單的說,就是儘量避免跟那些比自己靈活的敵機進行格鬥。
所幸,直升機的格鬥戰術還處於摸索階段。
準確的說,基本上沒有戰術可以依循。唯一的原則,就是搶在敵人的前面開火,不給敵人還手的機會。
其實,在進入機關炮的射程範圍之後,直升機空戰幾乎都是一擊斃命式的“秒殺”。
別說是中型武裝直升機,即便是“直10A”,也扛不住幾枚30毫米炮彈。
因為爬升效能太差,而且不存在俯衝攻擊所需要的空間,所以在空戰當中,直升機都以水平機動為主,也就是設法避開對方機關炮的射擊範圍,儘可能繞到對方身後,然後將對方擊落。
這裡,關鍵就是直升機的機關炮,以及主要負責控制機關炮的武器操作員。
這也是“直10A”最突出的優勢。
專門為“直10A”研製的30毫米機關炮,不但擁有巨大的威力,設在腹部的炮塔,有著當今所有武裝直升機當中,最為開闊的射界,其水平轉動角度為正負120度,垂直轉動角度為正15度到負75度。
在武器操作員的控制下,這門機關炮能攻擊除了後方120度範圍,以及正下方外的幾乎所有目標。
此外,對付直升機這類目標,30毫米炮彈能夠做到秒殺。
與之相比,“虎”式的機關炮明顯差得多。
雖然“虎”式採用的也是30毫米機關炮,威力並不差,但是安裝在機首,準確說是機鼻的下方。
受到機體遮擋,這門M781型機關炮的方向射界比“直10A”的差了許多。
至於生存能力,兩者更加不在一個層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