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都首輔官邸。

因為早了4個時區,所以戰鬥打響的時候,這邊已經是上午8點,周湧濤也就剛好吃完早飯。

雖然早就做好思想準備,也知道西陸集團絕不會等到最後通牒到期再動手,畢竟只要做好要打的準備,就肯定會選擇在對方猜不到的時間發起進攻,以達成戰役,至少是戰術的突然性,但是在收到西北戰區司令部發來的訊息之後,周湧濤依然很是驚訝,或者說有點難以接受。

幾乎同一時間,西駱沙軍隊在伏爾加河全線發動了進攻。

重點突擊的地點有三個,從北到南依次是:烏里揚諾夫斯克,薩拉托夫與伏爾加格勒。

此外,還在北面的彼爾姆,以及南面的羅斯托夫投入了大量兵力發起佯攻。

這套進攻打法,本身並沒有多少獨特之處。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東方集團一直就按照這一套方法在部署防禦,而且大方向上的判斷並沒有錯。

關鍵,其實是突擊力度。

按照西北戰區司令部送來的報告,只是在最初的一個多小時裡面,西陸集團就投射了數千枚導彈,其中一半是彈道導彈。

其實,這個數量比預期的少。

在過去的預測當中,西陸集團在首輪突擊的導彈投送量在1萬枚以上,而且彈道導彈就超過5000枚。

可關鍵是,在這些導彈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具備末端制導能力的中短程彈道導彈!

在數量減少的同時,導彈突擊的效率反到提高了好幾倍!

這一個多小時,從伏爾加河往東,500千米內的所有軍事基地都遭到重點打擊,而且幾乎全都喪失了運作能力。

雖然有部分野戰基地儲存了下來,但是肯定無法支撐起防禦作戰。

即便擴大到1000千米,也有接近三分之二的軍事基地遭到重創,其中很都已經被徹底摧毀,其餘的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投入使用。

當然,參與首輪突擊的其實還有西陸集團的航空兵,而且是以戰略航空兵為主。

相對而言,充當主力的還是導彈部隊,航空兵所承擔的,其實主要是前線支援任務。

就是掩護裝甲部隊強渡伏爾加河。

因為戰區範圍內的前進基地幾乎全部遭到打擊,所以從防禦的角度看,東方集團沿河伏爾加河修建的第一道防線已經崩潰了,而且第二道防線,從烏拉爾山一直延伸到闊海北岸的這道防線,能否守住還是個問題。

只要西陸集團投入足夠多的兵力,而且願意承受巨大的作戰損失,也願意消耗更多作戰物資,那麼在本月內突破第二道防線的難度就不是很大,或者說東方集團肯定守不住第二道防線。

正是如此,西北戰區司令部提到,希望採取備用的作戰計劃,把防禦重點放到第三道防線上。

有趣的是,西北戰區司令部把遭受的巨大損失,推到了軍情局的身上!

按照戰報中的說辭,關鍵是,西陸集團大量使用具有末段尋的能力的彈道導彈。

可問題是,在幾年之前,軍情局就發出過相關警報,反到是總參謀部與陸軍方面沒提高重視。

現在出了問題,就把責任推給軍情局,只是這種做法就很不負責!

不過,現在不是追究責任的時候。

第一道防線已經被敵人突破,第二道防線也是岌岌可危,真要退下去,守衛僅存在於地圖上的第三道防線?

顯然,這也是周湧濤一直在考慮,而且始終沒有能夠做出決定的關鍵所在。

所謂的第三道防線,其實是指希姆河到鹹海這一線。

可見,如果退守第三道防線,就意味著必須放棄烏拉爾以西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