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搶先攻擊(第1/3頁)
章節報錯
史密斯的推測很快就得到了證實。
13日凌晨1點過,也就是在收到由海軍司令部轉發的情報之後不久,通訊參謀送來第一份偵察報告。
任務編號“13”的F/A18D,在艦隊西南,準確點說是215度方向上發現了1支規模龐大的艦隊,懷疑是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只不過,偵察機只能確認,在試圖逼近的時候遭到艦載預警機鎖定,緊接著還發現了1艘“青州”級防空巡洋艦,卻沒有發現梁夏艦隊裡的超級航母。
這個結果,跟具體戰術安排有關。
其實,戰前偵察一直就是個老大難的問題。在艦載預警機誕生後,偵察成了一件十分兇險的事情。
當然,偵察機的戰損率一直居高不下。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偵察機的損失率居艦載機之首。在開戰的最初3年裡,也就是最激烈的3年,偵察機的損失率一直都在25%以上,某些時候甚至是有去無回。
到了現代,偵察機往往會在發現敵艦之前,被敵人的預警機發現,然後遭到敵方戰鬥機攔截,或者遭到防空戰艦的攻擊,很難有機會突破敵艦隊防空網,更別說發現躲在防空網裡面的航母。
針對這個問題,各國海軍採用的應對辦法不盡相同。
梁夏海軍把重點放在偵察機的突防效率上,也就是想辦法不讓偵察機暴露,而且把希望寄託在隱身技術上。
這也是梁夏海軍大力推進新式艦載攻擊機,也就是“攻12”專案的關鍵所在。
其實,也可以反過來說。
正是需要執行包括戰前偵察在內的高風險任務,所以在設計階段,梁夏海軍就高度重視新式攻擊機的隱身效能。
為此,不惜放棄了其他重要效能。
至少在隱身設計上,“攻12”遠遠超過了由空軍主導的,帶有試驗性質的“攻11”,甚至比即將正式服役的“戰20”還要稍微好一點,跟空軍努力打造10多年,至今都沒有服役的“轟12”差不多。
要說的話,“攻12”完全可以看成是“轟12”的縮小版。
按梁夏海軍的戰術設想,憑藉無與倫比的隱身效能,“攻12”能夠輕而易舉的滲透敵人的防空網。哪怕隱身也是相對的,僅縮短了敵方雷達的探測距離,只要離得足夠近,仍然會被雷達探測到,可是對於攻擊機來說,並不需要直接衝著敵人的防空戰艦而去,也不需要飛到航母的上空。
在執行偵察任務的時候,偵察機能夠依靠自身的感測器,在相對較遠,也就是比較安全的距離上,發現敵人的航母。即便是發起攻擊,也可以在相對較遠的距離,比如區域防空導彈的射程之外投射反艦導彈。
也就是說,優秀的隱身效能,能夠有效的提高艦載機的作戰效率。
其實,這也是大勢所趨。
梁夏海軍有“攻12”專案,紐蘭海軍也有類似的,即A12專案,而且進度跟梁夏海軍的“攻12”專案差不多。
關鍵還有,紐蘭海軍的A12專案跟“攻12”專案基本上是大同小異!
最明顯的區別,也就是受到搭載平臺的限制,紐蘭海軍使用的蒸汽彈射器的效能稍微差一些,艦載機的起飛重量更低,因此A12的尺寸與重量都比“攻12”小,在主要效能上有一些差距。
不過,最為重要的就是,A12肯定無法在規定的時間內服役。
其實,該專案從啟動到現在,已經延期了數次,而且很有可能會繼續推遲。
正是如此,紐蘭海軍才另闢蹊徑,用多用途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
在此之前,紐蘭海軍都是用航程更遠的重型攻擊機執行偵察任務,而多用途戰鬥機的航程都不會太遠。
只是,多用途戰鬥機有一個很突出的特點。
有更強的自衛能力,不但能應付敵人的防空戰鬥機,也意味著在遭到攔截之後,不需要立即轉向返航。
如果需要,甚至能強行突防。
比如F/A18D,在海平面的最大飛行速度都超過了音速,高空速度達到了1.8馬赫。雖然比F14B這樣的重型制空戰鬥機慢得多,但是能以更快的速度飛行,也就意味著有更多的戰術選擇。
不算航程,F/A18D執行偵察任務的能力確實超過了A6D.
要說的話,1500千米的作戰半徑其實也夠了,畢竟A6D在掛上4枚反艦導彈之後,作戰半徑也就只有這麼遠。
如果考慮到時間敏感性,也就是常說的時效性,再遠也沒有意義。
只是,F/A18D根本就不是隱身飛機。如果是在中高空飛行,那麼在很遠之外就會被敵人的預警機與防空戰艦發現,然後遭到戰鬥機攔截,或者是遭到防空導彈攻擊,同樣無法突破艦隊防空網。
針對這個問題,除了要在戰術上取巧之外,還要在技術上下功夫。
按照安排,這些F/A18D在到達偵察海域之後,都降低到超低空,儘量把飛行高度控制在50米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