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跟第六十一特混艦隊匯合之後,他會帶兩支特混艦隊北上,且儘量保持隱蔽,儘可能的利用岸基航空兵搜尋紐蘭艦隊。在發現紐蘭艦隊之後,將由空軍出動轟炸機,在艦載戰鬥機掩護下發起攻擊。如果有需要,空軍還會安排大型預警機、加油機與電子偵察機等支援飛機為行動提供支援。

要這麼打,肯定需要在後勤保障上下功夫。

簡單的說,就是需要在前沿基地部署足夠多的作戰飛機。

其實,這也是斯塔克最關心,或者說最擔心的事情。

之前每天,斯塔克都會收到由後方發來的關於北馬群島、管島與威島的軍事基地的衛星照片。

也就在這幾天裡面,梁夏空軍加強了在這些地區的部署強度。

只是在管島的李銘博航空站,就新增了至少120架大型作戰飛機,其中肯定有空軍的轟炸機。

威島那邊也在加緊準備,新增了很多臨時搭建的停機棚。

如果把北馬群島的3座空軍基地算上,梁夏空軍最多能部署500架轟炸機,並且讓其中五分之一執行對海任務。

在理論上,這些轟炸機都能參與對付第51特混艦隊的戰鬥!

其實,梁夏空軍一直在用部署在北馬群島的轟炸機執行遠端奔襲任務,包括用巡航導彈攻擊紐蘭本土的西海岸地區。雖然強度不太高,也沒造成多大的破壞,但是產生的影響不可忽視。

關鍵還有,梁夏空軍還沒有大打出手,很有可能是庫存導彈已經用光,還得優先保證大陸戰場的需求。

這種情況不會維持多久,在年底,等到幾家生產巡航導彈的軍火公司完成動員,就能夠得到解決。

到時,有了足夠的導彈,梁夏空軍首先就會增強打擊紐蘭本土的力度。

這正是梁夏空軍一直在積極搜尋第51特混艦隊的關鍵所在。

等到戰略轟炸全面開始,在進攻受挫之後,撤回去的第51特混艦隊就將成為橫在梁夏空軍面前的攔路虎。

可見,梁夏空軍肯定做好了準備。

這麼一來,讓第52特混艦隊頂上來,其實是於事無補。

唯一的選擇就是讓第51特混艦隊撤回去。

只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並不在艦隊這裡。

打到現在,哪怕沒有人願意承認,就連斯塔克也不例外,可是在內心,斯塔克早就有了清楚認識。

攻打中轉島的作戰行動已經失敗。

按照最初計劃,是在3到5天之內打下中轉島。就算從登陸那天算起,到12日也已經有5天了。只可惜,登陸部隊依然沒有能夠殲滅中轉島上的守軍,甚至沒有完全控制至關重要的機場。

雙方到現在都還在機場附近鏖戰!

當初訂下3到5天,並不是拍腦袋做出的決定。

這個時間,其實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所需的時間。

如果不能在此期間完成攻佔中轉島的行動,那麼在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之後,必然會進退兩難。

為此,斯塔克還專門擬定了一份備用計劃。

只要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返回,第51特混艦隊與第52特混艦隊就轉為制海作戰,並同時結束攻打中轉島的作戰行動。在戰勝梁夏艦隊之後,再重新發動進攻。如果打輸了,就得把登陸部隊撤走。

現在的問題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沒有返回中轉島!

要說的話,斯塔克已經在打退堂鼓了。

不要忘了,在對部署做出調整的時候,他就讓登陸部隊暫停進攻,並著手鞏固登陸場的防禦部署。

只是,他沒有下達撤退命令。

顯然,這就是問題。

哪怕明明知道,繼續在中轉島熬下去,只會變得更加的被動,錯失所有的機會,甚至會遭受慘敗,可是在內心,斯塔克不想放棄佔領中轉島的機會,哪怕要為此承受有可能全軍覆滅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