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拼上一拼(第1/3頁)
章節報錯
整個晚上,斯塔克都在思考一個問題。
要不要撤回去,或者讓第52特混艦隊跟上來?
讓兩支特混艦隊靠近點,就算遭遇了不測,也能夠一同應付,不至於在落單後,單獨面對強大的梁夏艦隊。
可惜的是,想了一整夜,斯塔克都沒拿定主意。
關鍵就是,中轉島上的戰鬥還在進行,因此只能讓第51特混艦隊撤回去,暫時不能讓第52特混艦隊跟上來。
這樣一來,就沒法應付來自西邊的威脅了。
前面已經提到,跟梁夏艦隊相比,梁夏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更值得擔心。
哪怕使用最大射程為250千米的C8C型反艦導彈,只要出動足夠多的轟炸機,並且願意承受巨大的戰鬥損失,梁夏空軍的轟炸機就能幹掉第51特混艦隊,甚至能同時對付兩支特混艦隊。
此外,之前的戰鬥已經證明,梁夏空軍不是很在乎損失。
這也沒啥好奇怪的。
做為全球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空中力量,梁夏空軍的前身就是陸軍的戰略航空兵,也一直以戰略航空兵為主。哪怕在和平時期,梁夏空軍都維持了一支數量超過3000架的轟炸機群,還有大約相同數量的,進行了封存處理,並得到妥善保管的退役轟炸機。論戰略打擊能力,梁夏空軍肯定是獨步全球。
斯塔克掌握的最新情報,梁夏空軍的轟炸機數量已經擴充到5000架。
除了啟用封存的轟炸機之外,還增加了約500架新生產的轟炸機。
這個生產效率,可以說高得嚇人!
不要忘了,哪怕是從波沙灣戰爭爆發算起,至今也才3個月,而梁夏帝國的飛機制造公司在如此短的時間之內,就向空軍交付了500架轟炸機,還全是最新訊號,折算後的年產量高達2000架。
關鍵還有,這是完成動員之前的產能。
等到完成戰爭動員,哪怕按最低標準計算,產量至少得提高2倍,達到每年6000架的規模。
這可是戰略轟炸機!
就斯塔克所知,紐蘭共和國的飛機制造廠就算開足馬力,以最快效率,一年也只能生產大約3000架。
可見,雙方的實力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梁夏空軍在和平時保持一支規模龐大的轟炸機部隊,還有一個巨大的好處,能夠培養與維持足夠的精銳飛行員,確保在戰爭爆發之後,也就是在擴充機群規模的時候,不至於沒飛行員可用。
要說的話,梁夏空軍最不缺的就是飛行員,特別是包括轟炸機在內的各類大型飛機的飛行員。這就是,梁夏帝國有全球規模最龐大的民用航空市場,國內有一千餘座機場,數千條航線,以及約3萬架支線與幹線客機,還有1萬多架民用運輸機,從事民用航空的飛行員超過50萬。
這還沒包括大約10倍於此的航空愛好者。
全都算上的話,梁夏帝國的飛行員人數超過500萬。
就算並非個個的身體素質都足夠的好,能夠駕駛戰鬥機,也有很多飛行員在進行必要的培訓之後,能夠駕駛轟炸機、運輸機這些不需要做劇烈機動,操控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的大型飛機。
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了,梁夏空軍不會太在乎損失。只要能幹掉紐蘭艦隊,哪怕損失幾十架、甚至上百架轟炸機那也是在所不辭。
在理論上,只需出動20架“轟9D”這個級別的戰略轟炸機,就能夠對第51特混艦隊發起飽和打擊。
如果有戰鬥機護航,那就更加不得了。
這正是艦載航空兵,或者說航母戰鬥群在現代海戰中扮演的角色。
通常情況,由航母戰鬥群出動戰鬥機,為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提供掩護,以提高轟炸機的作戰效率。至於航母上的攻擊機,更多的用於執行戰術任務,比如在登陸作戰當中為陸戰隊提供支援。
在由火力投送密度決定勝負的戰鬥中,艦載航空兵居於次要位置。
其實,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結束後,準確說是在反艦導彈誕生之後,艦載航空兵攻擊力不足的問題就暴露了出來。
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受航母限制,艦載機始終都是戰術飛機,沒法跟戰略級別的轟炸機相提並論。
只是,即便到現在,也沒有人願意承認這一點。
道理也很簡單,對海軍來說,艦載航空兵是主要的突擊力量,哪怕不中用,也不能隨便拋棄。
根據這些,也就不難推測出白華偉可能採取的戰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