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是迢曼帝國江河日下的關鍵所在。

雖然在理論上,就算實現了政治統一,不管是迢曼帝國,還是以其為核心的西陸國,都不可能在一夜之間發展壯大,至少需要用幾十年時間來解決內部矛盾,特別是各民族之間的歷史遺留問題。但是沒人能否認,統一後的西大陸,將成為世界島上,乃至全球唯一能跟梁夏帝國抗衡的超級霸權。

關鍵就是,來自“西陸國”的威脅是全方位的,遠遠超過紐蘭共和國。

至於外部威脅,反到會成為促成西大陸走向統一的動力。

正是如此,梁夏帝國對待西陸集團的基本戰略,四個字就能形容。

戒急用忍。

只要時間充足,在迢曼帝國的影響力衰弱之後,西陸集團必然會四分五裂,西大陸的統一大業自然是無從談起。

此外,西大陸走向統一還會引發連鎖反應。

說得直接一點,在西大陸實現了政治統一,或者說有望實現政治統一,都會刺激紐蘭共和國。

雖然統一孤大陸的難度更大,可行性更低,但是紐蘭共和國很有可能會退而求其次,放棄統一的美夢,採取更加現實的策略,把整個孤大陸都置於北孤集團之內,以結盟方式控制其他國家。

因為相對更加孤立,遠離世界島,所以結盟的控制力度,就足夠讓紐蘭共和國在大戰期間利用整個孤大陸的資源來對抗梁夏帝國。要假以時日,紐蘭共和國甚至能透過工業化加強對盟國的控制力度。

真要如此,世界局勢將變得更加兇險。

這裡,涉及到一個非常重要,還被大部分人誤解的觀點。

在戰後維持和平的基礎。

此前,大部分人都相信,三足鼎立的局面是和平的基石,即三個超級霸權都沒辦法戰勝另外兩個超級霸權。

真是如此?

顯然不是!

戰後的國際局勢能保持大致和平,真正的關鍵,其實是梁夏帝國不願意承受慘烈的戰爭代價,特別是梁夏民眾對戰爭的反感,而這一切的關鍵是東方文化裡面“以和為貴”的核心思想。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廉旭升在如日中天的時候,丟掉了首輔寶座。

讓廉旭升在論議兩院失勢的,其實是一個傳言。他會在第三個任期內,發動第三次全球大戰。

雖然以當時的情況,以及後來解密的資料,確實有這種可能,但是僅僅是一個傳言,就讓戰時首輔失去了支援,足以說明當時的國情。在帝國內部,不管是論議兩院的大老爺,還是底層的平民,都已厭倦了戰爭,都希望能夠恢復正常秩序,而且不想在有生之年再次遭受戰火洗禮。

在西方有這樣的觀念嗎?

可想而知,真的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也就是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擁有了挑戰梁夏帝國的實力,和平肯定沒辦法維持下去,戰爭會立即爆發,而且慘烈程度肯定遠遠超過第二次全球大戰。

三足鼎立的局面始終都沒有形成,關鍵就是迢曼帝國的體量太小,以迢曼帝國為核心的西陸集團太過弱小。

可見,迢曼帝國欠缺的,也就只是大一統。

從這個角度看,哪怕是打贏了第三次全球大戰,也無法消滅所有對手,甚至無法長久的保持軍事佔領。

按3次推演得出的一致結論,第三次全球大戰只要持續的時間足夠長,而且對西陸集團造成的破壞足夠大,必然會促使西大陸國家在戰後走向統一,而由此誕生的西陸國的威脅遠遠超過了迢曼帝國。

如果促成紐蘭共和國開始在孤大陸搞統一,將更加麻煩。

真要是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全球大戰就將常態化,連年的戰亂必然會引發嚴重的社會動盪。

也就是透過這3次推演,帝國高層統一了認識。

哪怕第三次全球大戰是不可避免,也要嚴格控制持續時間與波及範圍,把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關鍵就在東望洋上,跟紐蘭共和國的戰爭。

這裡,牽扯到了一個極為敏感的話題。

在必要的時候,帝國得做出犧牲,向現實妥協。

說得直接一點,也就是需要做好丟掉霍瓦依群島的思想準備,在必要的時候還得把霍瓦依群島當停戰籌碼使用。

如果能夠與紐蘭共和國停戰,可以考慮放棄霍瓦依群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