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雙管齊下(第1/3頁)
章節報錯
“張曉天再這麼做,讓他自己來找我。海軍內部的事情,你就別管了。”
“真要能不管,那到好。”
周湧濤笑了笑,知道林世平只是抱怨,並沒有別的意思。
“不過說真的,照這個態勢發展下去,真的不該擔心嗎?”
“擔心就能解決問題了?”
林世平愣一下,又不禁嘆了口氣。
“當初做此部署的時候,我們就考慮到了各種情況。哪怕出現最壞的結果,也在可以接受的範圍之內。”
“那意味著戰爭會持續數年,將有數十萬,甚至上百萬將士犧牲殉國。”
“所以說,我們才需要冒險,並且承擔冒險的後果。”
在周湧濤說出這句話後,林世平又重重的嘆了口氣。
早在7月,波沙灣戰爭爆發之後不久,在帝國的最高軍政會議上,周湧濤就強調了爆發第三次全球大戰的可能。從那個時候開始,周湧濤就著手為第三次全球大戰做準備,特別是總體戰略方針。
做為情報頭頭,林世平全程參與了此後進行的戰略兵棋推演。
推演總共搞了3次,還動用了幾臺超級計算機。軍情局做的工作,就是為推演提供運算資源。
至於推演結果,並沒有例外。
只要按照打全球大戰的套路進行,就算是在戰爭的初期,也就是在前半年取得大勝,都需要耗費4到5年時間,才能擊敗主要的對手,取得一個能為帝國上下接受的,而且能夠落實的結果。
顯然,不會是全面勝利。
即便打出最理想的結果,也只是擊敗西陸集團,佔領與控制包括迢曼帝國在內的整個西大陸,基本上完成了對世界島的全面控制。只是到最後,依然會因為大到難以承受的傷亡與損失,放棄攻打北孤大陸的作戰計劃。所能取得的最好結果,僅僅是佔領望夕運河,而且控制力度非常的有限。
要打出這樣的結果,肯定要付出非常慘烈,甚至難以承受的代價。
在3次戰略推演中,最好的一次,直接作戰傷亡都超過了300萬,而且沒有包括針對紐蘭本土的作戰行動。在最糟糕的一次推演當中,作戰傷亡超過500萬,本土還遭到轟炸,死傷平民也在500萬左右。
這樣的勝利有什麼意義?
即便按照最理想的結果,在大戰結束之後控制了整個世界島,也不等於能把上百個國家統一起來。從大局考慮,仍然得在進行戰後重建的同時,從敵國撤軍,分階段結束對敵國的軍事佔領。
從長遠看,針對主要敵對國家的軍事佔領其實越短越好。
道理也很簡單,在沒有文化、傳統與信仰基礎的情況下,靠武力實施的軍事佔領只會讓敵人變得同仇敵愾。
波伊戰爭就是前車之鑑。
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帝國在戰後對西大陸實施軍事佔領,不但會遭受慘敗,還會促成西大陸走向統一。
其實,這是帝國一直在避免,並且努力阻止出現的局面。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後,帝國不惜血本與不計前嫌的扶持東駱沙,就是利用東駱沙牽制西陸集團。
要往根本上講,只要西陸集團不肯放棄西駱沙,把西駱沙當成西大陸國家看待,就得支援其統一大業,東駱沙的存在就成了西陸集團實現全面統一,發展壯大的主要障礙,一道必須邁過去的坎。
放棄駱沙?
雖然在歷史上,準確說是第二次全球大戰之前,幾乎所有西大陸國家都把駱沙當成異類看待,根本就不承認駱沙是西方國家,連迢曼帝國都不例外,但是相對於以梁夏帝國為首的東方,駱沙顯得更親切。關鍵是,西大陸的國家確實需要一道堅固的屏障,抵禦來自梁夏帝國的威脅。
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西陸集團肯定不會拋棄西駱沙。
正是如此,在戰後的四十幾年內,梁夏帝國才能利用東駱沙來影響西駱沙,遏制迢曼帝國的野心。
沒錯,就是統一整個西大陸。
要說的話,跟紐蘭共和國拼死奪回霍瓦依群島一樣,這是迢曼帝國的頭號戰略重任。
可惜的是,把分裂數千年的幾十個國家統一起來的難度,遠超過奪回一座群島。
先不說東西駱沙這個梗,只是把狹義上的,也就是西大陸西部地區的國家統一起來,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比如說,迢曼帝國在戰後努力了幾十年,至今都沒有讓大戰期間的兩個盟國,羅利王國與斯班王國妥協,而這兩個戰勝國,反到成了阻礙西陸集團實現統一的主要障礙。
加上外部因素,迢曼帝國更加是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