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這並非第52特混艦隊承擔的唯一任務。

進入艦隊決戰階段,也就是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殺了回來,第52特混艦隊還需要配合第51特混艦隊殲滅第四十一特混艦隊。

在斯塔克的計劃中,第52特混艦隊是一支“奇兵”。

說得簡單一點,在第51特混艦隊與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決戰,或者說是處於對峙狀態的時候,第52特混艦隊就得火速南下,並偷襲第四十一特混艦隊,至少得打破對紐蘭海軍非常不利的僵局。

其實,按斯塔克的判斷,如果只是面對第51特混艦隊,白華偉最有可能選擇的戰術也就是對峙。

不要說拖上幾個月,哪怕只是半個月,等第六十一特混艦隊殺到,局面都將變得對紐蘭海軍極端不利。到時候,就算是已經攻佔了中轉島,也只能選擇撤兵,並且放棄登陸中轉島的第1陸戰師。

要想避免對峙,就得依靠第52特混艦隊。

正是如此,斯塔克才沒有動用第52特混艦隊,哪怕需要第51特混艦隊承擔更加沉重的作戰任務。

可是現在,第52特混艦隊竟然主動打破了無線電靜默,而且使用的長波電臺!

不能怪第52特混艦隊的指揮官,大約10分鐘之前,1架樑夏海軍的“戰9”戰鬥機突然從“小鷹”號的上空飛過。因為“戰9”跟F14有幾份相似,而且高度非常低,那架戰鬥機又是從航母正後方進入,所以“小鷹”號上的著陸引導員做出了誤判,打出燈光訊號讓敵機到航母上降落。

直到敵機飛掠而過,航母上的官兵才猛的反應過來。

可惜的是,防空系統還沒有啟動,那架戰鬥機就飛走了。

戰鬥還在進行,第52特混艦隊已經召喚了在附近活動的防空戰鬥機,前去攔截向北飛行的敵機。

關鍵就在這裡。

敵機是從南面進入,而且在飛掠了“小鷹”號之後,並沒有轉向返回,直接就朝北面飛走了。

第52特混艦隊是在第51特混艦隊的北面,距離阿留群島僅1000多千米。

也就是說,第52特混艦隊重點盯防北面,而不是南面。

當時,執行防空巡邏任務的4架F14B都在艦隊北面。

為了保持隱蔽,艦隊裡的戰艦並沒有啟動防空雷達,所有的對空警戒任務都是由前出到北面的E2C承擔。

這架預警機在艦隊北面400千米之外,離“小鷹”號差不多450千米。

對超低空飛行的戰鬥機,E2C的最大探測距離不會超過300千米。

此外,戰艦的防空雷達對低空目標的探測距離只有幾十千米。

顯然,那架“戰9”在飛掠了“小鷹”號之後,只要及時轉向就能避開從北面殺來的防空戰鬥機。

當然,去攔截一架已經完成任務的偵察機,沒有多大的意義。

唯一確定的是,第52特混艦隊已經暴露。

斯塔克首先想到的就是,之前收到的情報有誤,第四十一特混艦隊早已經機動到了北東望洋,而且是在霍努島北面,也就是第51特混艦隊的東南,第52特混艦隊的南面,所以派出的偵察機才找到了第52特混艦隊。

只是,斯塔克隨後就否認了這個判斷。

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已經進入北東望洋,而且在搜尋紐蘭艦隊,那麼飛掠第52特混艦隊的就不是“戰9”,而是“攻5”。

一直以來,梁夏艦隊的偵察機都是攻擊機。

如果需要低空飛行,那就更得選擇翼載大,低空穩定性更好的攻擊機。

此外,重型攻擊機的航程比戰鬥機遠得多,更適合執行偵查任務。

再說,如果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在北東望洋,那麼在此之前肯定會被部署在各主要航道附近的潛艇,或者轟炸霍瓦依群島的轟炸機發現。以這幾天的打擊力度,肯定不會讓1支擁有3艘航母的特混艦隊在不被察覺的情況下進入北東望洋,更別說到達距離第52特混艦隊還不到1500千米的海域。

那架戰鬥機肯定來自霍瓦依群島上的某座機場。

為什麼要向北飛行?

轉場去阿留群島的烏木空軍基地?

顯然不是!

轉場飛行,一般在理想的巡航高度上飛行,而且一般是一支機群,而不是一架飛機。

此外,霍瓦依群島也遭到了轟炸,哪怕要增援阿留群島,也應該從後方的狹夷本島,或者是北馬群島調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