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4日清晨,霍努島,珍寶港西北的華萊士空軍基地。

說是空軍基地,駐軍卻是帝國海軍航空兵。該基地原本屬於紐蘭聯邦,為紐蘭陸軍航空隊在大戰中建造的正規基地。在戰後擴建,並且為了紀念前任總統華萊士,才有了現在這個名字。

大戰結束之後不久,紐蘭聯邦以每年1金元的價格,把該基地租給剛剛獨立成軍的帝國空軍,第一份租約為99年。不過一直到波伊戰爭結束,帝國進入到戰略收縮階段,空軍才把該基地交給海軍,此後一直由海軍使用。

因為就在霍努島上,離珍寶港也不遠,所以該基地主要為艦載航空兵服務。

在第四艦隊的航母返回珍寶港的時候,艦載航空兵就將轉移到該基地,並在此進行日常訓練。

此外,也會在此部署岸基航空兵。

雖然在帝國空軍成立的時候,帝國海軍就根據協議放棄了岸基航空兵,但是在10多年之後,帝國當局就順應時代發展,重新讓海軍組建了岸基航空兵,並且對其任務範圍做出了限定。

簡單的說,海軍岸基航空兵面向海洋作戰,裝備無法部署在航母上的大型飛機,比如反潛巡邏機。

現在,帝國海軍岸基航空兵擁有1000多架反潛巡邏機與500多架海上巡邏機,還有一支裝備了數百架直升機,專門執行搜救任務的警衛部隊。按機群規模計算,超過了三個超級霸權之外的所有國家的空軍。

關鍵,這是一支強大的進攻力量。

雖然按照與空軍達成的協議,海軍岸基航空兵不得裝備轟炸機這樣的攻擊平臺,但是並沒限制反潛巡邏機與海上巡邏機攜帶攻擊武器,而且這兩種面向海洋的巡邏機,肯定得攜帶作戰武器。

帝國海軍就利用了這個漏洞。

發展至今,帝國海軍的反潛巡邏機與海上巡邏機不但能攜帶反潛魚雷,反艦導彈等對海武器,還能掛上空地導彈打擊海面與地面目標,而帝國海軍給出的理由是,在登陸作戰當中需要打擊島嶼上的敵人,而且在和平時期執行護航任務,對付海盜的快艇,使用輕型空對地導彈更加合適。

其實,反潛巡邏機與海上巡邏機只要稍加改進,就能掛載與使用空射巡航導彈。帝國海軍的大型反潛巡邏機,創造過掛載12枚1500千克重型反艦導彈的紀錄,掛載重12枚重量差不多的空射巡航導彈自然不在話下。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一直將岸基航空兵當“戰略力量”打造。

之前幾年,帝國海軍投入巨資擴充了該基地的規模。

現在,華萊士基地除了能夠容納3個聯隊的艦載機之外,最多還能夠部署200架反潛巡邏機與海上巡邏機。

此外,在霍努島上還有3座機場可用,即霍努市的國際機場,以及2座平時只為小型觀光飛機服務的民用機場。

在整個霍瓦依群島,總共有8座軍用機場與14座民用機場。

戰爭時期,總共能夠部署數千架作戰飛機。

只是,在霍努島上,主要還是依託華萊士空軍基地。

因為霍努島是霍瓦依群島中人口最密集的島嶼,面積還不是很大,所以在戰後,帝國逐步減少在霍努島的駐軍,把重要軍事基地轉移到其他島嶼上。除了能節約開支,對保密工作也有很大幫助。

此外,呈梯次部署的軍事基地有更強的防禦力。

朱廷軒所在的部隊,之前就部署在霍努島西邊的一座島嶼上,第四十一特混艦隊出海之後才轉移過來。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畢竟華萊士基地最多隻能部署3個聯隊的艦載機。

不是說沒地方部署更多的艦載機,而是後勤保障跟不上,即基地只能為200多架艦載機提供檢修服務。

在來到華萊士基地之後,朱廷軒他們就進入了最高戰備狀態。

雖然紐蘭共和國還沒有參戰,但是全球大戰已經開始了,大陸戰場那邊的戰鬥早已進入到白熱化階段,東望洋這邊的平靜也持續不了多久,說不定什麼時候,紐蘭轟炸機就會出現在霍努島上空。

朱廷軒他們的任務,就是駕駛“戰9B”到東邊1000千米外巡邏,在發現敵機之後,用遠端空空導彈攔截。

當然,主要針對轟炸機。

正是如此,部署到華萊士基地的,其實是3個艦載航空兵聯隊裡的6個戰鬥機大隊,其中的主力就是3個大隊的60架“戰9B”。至於另外3個大隊的72架“戰12A/B”,只負責機場防空。

空出來的位置,用來部署空軍的支援飛機,比如“指8C”與“油29A”。

其實,這也是讓“戰9B”執行防空截擊任務的原因,即只有“戰9B”配有資料鏈,能夠跟空軍的預警機合作。早期的“戰9A”需要升級,而配備給二線聯隊的“戰12A/B”全都是廉價的攻擊型。相對具有制空作戰能力的完整型,最大的區別,就是少了執行截擊任務必不可少的資料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