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跌宕起伏(第2/3頁)
章節報錯
針對這個問題,帝國海軍發起了戰後第一次編成與戰術變革。
主要就是針對航母。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航母的戰鬥力不夠強。
拿“帝都”級來說,這種滿載排水量超過6萬噸的大型航母,只能搭載80架飛機,載機數量反到不如大戰期間的大型航母。如果需要艦載機執行打擊任務,就無法搭載太多的反潛巡邏機。因為執行攻擊任務的艦載機佔用了飛行甲板,所以就算裝上幾架反潛巡邏機,也未必能派出去執行任務。
解決辦法也很簡單。
1艘航母不夠,那就把幾艘航母編在一起,根據不同的作戰要求,在一支戰鬥群裡面編入數艘不同型別的航母。
顯然,這是一個非常突出的變化。
在此之前,為了保持戰鬥群的一致性,往往把同一個級別的兩艘或者三艘航母編在一支戰鬥群內。
按照新的編制體系,通常情況下,一支航母戰鬥群裡面,將根據作戰強度,比如可能遭遇的威脅,編入1艘到3艘攻擊航母,以及1艘或2艘反潛航母。如果執行對地打擊任務或者支援陸戰隊發起兩棲登陸作戰行動,需要為地面部隊提供支援,還可以編入1艘到3艘兩棲攻擊艦。
如此一來,一支戰鬥群最多有8艘“平頂船”,可搭載約400架固定翼艦載機。
像這樣一支航母戰鬥群,在當時能夠打垮幾乎任何一個對手!
即便是面對西陸集團與北孤集團,也只需要調集3支航母戰鬥群,就能獲得絕對的制海優勢。
當然,問題也非常突出。
“滿編”狀態之下的航母戰鬥群,需要約30艘護航戰艦與保障艦船,得由近3萬名海軍官兵來駕馭這些艦船。如果把後方基地的人員也算上,維持一支滿編航母戰鬥群,差不多需要10萬名官兵。
在大戰之後的和平時期,這是不可承受的沉重負擔。
按照這個編制體系,如果帝國海軍按第一輪軍事改革的安排,把兵力縮減到120萬,在扣除了非戰鬥人員之後,最多隻能維持7支航母戰鬥群。當時的帝國海軍,需要18支航母戰鬥群來維持全球部署。
其實,這也是帝國海軍在建造航母的時候,一直求“大”的關鍵所在。
雖然航母造得越大,配置官兵就越多,但是綜合看,1艘大而全的航母所需要的官兵肯定比2艘小點的航母少,而且掩護1艘大航母需要的護航戰艦也更少,即大航母對人員的需求反到少得多。
關鍵還有,把航母造得更大一些,也是時代的需求。
這裡,就是帝國海軍在戰後搞的第二次編成與戰術變革。
這次變革同樣由艦載機開始,即艦載機效能的提升,要求海軍必須建造效能更好的搭載平臺。
在新曆120年之前,超音速時代就已到來。
可惜的是,海軍再一次落伍。
到新曆121年,也就是“陳炳勳”號建成交付,帝國海軍航空兵才進入超音速時代,當時只有“陳炳勳”級能夠搭載帝國海軍裝備的超音速艦載戰鬥機,其他的航母,都因為飛行甲板尺寸太小,或者是彈射器的功率不夠,或者是機庫高度太低,都沒法搭載與運作這種新式艦載戰鬥機。
此後隨著技術進步,小型艦載機具備了超音速飛行能力,海軍的其他航母才具備搭載超音速艦載戰鬥機的能力。
只是,“陳炳勳”級開創了一個全新時代。
帝國海軍在這個時候把“航母戰鬥群”改為“航母打擊群”,著重強調了艦載航空兵的進攻性質。
效能強大的“陳炳勳”級大型航母就是這次改革的物質基礎。
因為尺寸更大,而且充分借鑑了前面幾級大型航母,特別是“帝都”級的經驗教訓,所以“陳炳勳”級依靠8萬噸的滿載排水量,獲得了在當時看來無與倫比的效能,比如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
往簡單說,“陳炳勳”級其實是化繁為簡,讓帝國海軍重新回到了老路上。
1艘“陳炳勳”級搭載的90多架艦載機,就能應付一場低烈度戰爭,沒有必要編入其他“平頂船”。
如果是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就讓2艘或3艘“陳炳勳”級組成特混艦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