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輪突擊中,頭號任務是完成戰場切割。

空軍沒奪得制空權?

等到地面戰鬥打響,制空權反到成了次要問題,畢竟巴鐵空軍算不上強大,戰略上處於防守態勢。

再說,巴鐵空軍欠缺有效的打擊手段,而且梵羅陸軍擁有相當強大的野戰防空系統。

在梵羅陸軍的裝甲洪流面前,巴鐵空軍那些效能落後的攻擊機最多能製造一些麻煩,不可能扭轉乾坤。

上次戰爭就是如此。

站在梵羅陸軍的立場上,真正需要關心的,其實就是能不能阻止部署在縱深地帶的巴鐵裝甲部隊趕赴前線。

因為國土較為狹長,且寬大的側面對著梵羅國,所以從戰略層面來看,巴鐵並沒有防禦縱深可言。

巴鐵的戰略防禦體系高度依賴梵羅河,以及主要的支流。

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中,巴鐵就因為把陸軍主力放在了邊境地區,在開戰之後遭受重創,基本喪失戰場主動權。如果不是巴鐵空軍拼上了老命,在梁夏帝國增援之前,伊堡就會被梵羅大軍攻陷。

此後,巴鐵一直把主力部隊,也就是重兵集團部署在薩特萊傑河西岸。

只是,這也帶來了一個問題。

在開戰後,需要3到5天時間來部署這些裝甲部隊,必須確保薩特萊傑河上的大橋安然無恙。

如果丟掉那些大橋,西岸的主力部隊就不可能及時馳援。

在戰略上,丟掉薩特萊傑河東岸地區是不可承受的失敗!

關鍵就是,薩特萊傑河匯入幹流,也就是梵羅河的地方,恰好在巴鐵本土的正中間!

雖然薩特萊傑河東岸是塔爾沙漠,基本上沒有居民,少數的城鎮都在河道附近,但是靠近交匯處的汗布林,具有無與倫比的戰略價值。只要梵羅軍對攻佔了這座城鎮,就能將巴鐵本土分成南北兩個戰區。

要走到這一步,巴鐵軍隊必然是首尾難顧。

由此不難看出,梵羅陸軍的目的,其實就是在開戰之後完成戰略分割,為消滅巴鐵打下基礎。

最關鍵的,就是薩特萊傑河上的大橋!

真要追究責任,梵羅空軍絕對是罪魁禍首。

按後來解密的資料,梵羅陸軍在開戰之前,獲得了4套紐蘭共和國援助的,效能非常先進的“潘興2”型中程彈道導彈系統,總共32輛機動發射車與64枚導彈,全都配備了末端制導彈頭。

這種導彈,可以說是非常的先進!

說得直接一點,“潘興2”是全球第一種具備了精確打擊能力的彈道導彈!

只是,紐蘭共和國研製“潘興2”並不是用來對付地面目標,針對的梁夏海軍,準確說是帝國海軍的航母。

高達2100千米的射程,使其能夠部署在艦載航空兵的打擊範圍之外。

不到50米的圓規誤差,在對付長度超過300米,甲板寬度達到70米的航母時,單發命中率高達80%。

重1000千克,終點速度超過了6馬赫的彈頭,1枚就能夠重創超級航母。

末段變軌機動能力,足以突破當今最為先進的艦隊防空系統。

總而言之,這是一種能夠改變海戰面貌的武器。

要說的話,也就是這些導彈,促成梵羅國參戰。

有了這些導彈,梵羅國第一次擁有據地於國門之外,也就是直接對抗帝國海軍,打擊帝國海軍艦隊的能力!

至少看上去是如此。

對好高騖遠的梵羅統帥來說,顯然不會考慮瞄準的問題,即如何才能找到在1000千米之外的航母戰鬥群。

因為“潘興2”在紐蘭共和國的“禁售清單”之內,所以雙方都沒有大肆聲張。

為了保密,運送這些導彈的船隻都在夜間進港,而且去的是偏僻地區的小港口。

此外,梵羅陸軍還將這些導彈藏在地下洞窟裡。

為了讓這些導彈在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紐蘭陸軍還安排了幾百名官兵,以教官身份去梵羅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