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0章 關鍵因素(第1/3頁)
章節報錯
梵羅國突然向巴鐵開戰,而且是不宣而戰,要說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帝國上下對此是早有準備,不然巴鐵也不可能在開戰之後穩住陣腳,在爭奪制空權的戰鬥當中給予梵羅空軍迎頭痛擊。
只是,凌晨的大勝不止是巴鐵空軍的功勞。
在迪迦拉遇刺之後,帝國就開始加強在巴鐵的軍事部署,尤其在現代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空中力量。
到戰爭爆發的時候,部署在巴鐵的“指8C”已經由8架增加到12架。
如此一來,就能夠在北部的伊堡,南部的卡拉奇與西部的奎達各部署4架,確保全天不間斷升空巡邏。關鍵是,部署在奎達的4架充當戰略預備隊,用來填補南北兩個主要防線的漏洞。
任何時候都有3架“指8C”在空中巡邏。
“指8C”搭載的雷達,對在高空飛行的戰術飛機,也就是RCS值在5平方米左右的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最多能達到550千米,即便是對低空飛行的戰術飛機,探測距離也不會低於350千米。
在理論上,“指8C”的監視範圍在40萬平方千米到100萬平方千米之間。
巴鐵的國土面積不到80萬平方千米,大體呈現東北到西南走向,3架大型預警機可以說是綽綽有餘。因為與梵羅國的邊境長度在1000千米左右,所以只需要2架“指8C”靠前部署就能完成戰略預警任務。第三架“指8C”能靠後部署,增加戰術靈活性,提高預警系統的生存能力。
最先發現異常的就是在伊堡上空巡邏的那架“指8C”。
4日凌晨,執行首輪突擊任務的梵羅戰鬥機從基地起飛之後不久,就被“指8C”探測到了。
確認升空的梵羅戰機遠遠超過日常訓練的規模,“指8C”的指揮官立即發出了警報。
隨後,在短短15分鐘之內,處於戰備狀態的近百架巴鐵戰鬥機全數升空,其他巴鐵戰機也開始為出擊做準備。
也就是說,梵羅的作戰飛機還在組織編隊,巴鐵戰鬥機就做好了戰鬥準備。
巴鐵空軍的反應如此的神速,關鍵就是在東方集團內部,早就統一了情報、通訊與指揮體系。帝國空軍掌握的情報,同步傳輸給巴鐵空軍,而且在進入戰爭狀態之後,帝國空軍還能直接向巴鐵空軍作戰部隊下達命令,以縮短在決策環節使用的時間,加快作戰部隊的反應速度,並提高作戰效率。
這套扁平化的指揮體系,其實是第三輪軍事改革的碩果之一。
當然,還算不上完全與徹底。
受技術手段的限制,帝國軍方並沒有想過實現全部改革目的,很多涉及到尖端技術的軍事改革將推遲到下一輪軍事改革。這其中,就包括代號“反射弧”的戰區通訊指揮系統。該系統在建成後,戰區司令能直接向班排指揮官下達命令,並且直接調取士兵在前線戰場上獲得的資訊。
因為太過超前,有太多技術門檻需要跨越,所以“反射弧”的研製工作是一拖再拖。
按最新的計劃,能在新曆155年拿出樣品,就很不錯了。
所幸,現在這套代號“傳聲筒”的指揮系統超越了所有對手,而且大幅度領先。
在過去幾年裡,每年都會在巴鐵進行幾次聯合演習,比如代號“和平之翼”的東方集團空軍聯訓聯演。也就是透過這些演習,巴鐵空軍率先完成了指揮機構調整,融入到東方聯軍指揮體系當中。
不過,這並非全部。
在巴鐵的戰鬥機升空前,還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
部署在巴沙瓦與卡拉奇的2架“偵29C”相繼升空,並且在大約30分鐘之後,跟靠前部署的“指8C”匯合。
這兩架大型電子偵察機,也就是電子戰機,才是真正的“關鍵先生”。
因為大型電子戰機的使用強度遠比不上預警機,所以“偵29”系列總共不到30架,還沒有“指8”的一半。
至於價值,“偵29C”絕對不在“指8C”之下。
在高強度的空中戰鬥中,電子戰機甚至比預警機更重要。
說得直接一點,跟差一個級別的對手,比如梵羅國交戰,“偵29C”這樣的大型電子戰機能夠讓附近300千米範圍內的敵機全都變成瞎子。如果適當的縮小干擾範圍,比如把干擾區域的扇面減小到5度,干擾距離能翻倍達到600千米,也就能對敵人的大型預警機進行壓制式電子干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