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這份情報及時送到了伊拉克當局的手上。

可問題是,伊拉克當局沒有采信這份情報。

當時,侯賽因認定,那是一支擔任佯攻的部隊,而且是沙烏地皇家陸軍的部隊,聯軍的主力在巴格X南面。

理由也很簡單,從西邊突擊的距離實在太遠了,後勤保障的難度極大。

依靠一條几十年都沒修繕的沙漠公路,根本無法支援大軍團作戰。

再說,除了沙烏地皇家陸軍,哪支軍隊會在突擊的時候,用平板拖車運送坦克?

此外,侯賽因的靠山是迢曼帝國,而在八年的兩伊戰爭當中,紐蘭共和國一直在支援波伊國。

要是沒有紐蘭共和國的支援,波伊國早已戰敗,至少會丟掉至關重要的低地省。

哪怕全球大戰已經爆發,侯賽因也未必願意相信曾經的夙敵。

正是如此,在當天晚上,也就是第5集團軍確認聯軍主力已經渡過幼發拉底河之後,侯賽因把擔任戰略預備隊的一支共和國衛隊的裝甲師派了過去,準確的說是派往迪瓦尼耶,用來支援第5集團軍發起反擊。

只是,侯賽因確實是高估了第17集團軍。

雖然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在10月1日與2日分別渡河,只不過,這2支部隊都沒北上,而是在鞏固灘頭陣地之後,徑直朝希納菲耶殺去,擺出了前去攻佔幼發拉底河大橋的架勢。

此外,在2日下午,第172裝甲旅也開始渡河。

這下,伊拉克軍隊的處境變得非常尷尬了。

在只有一個共和國衛隊裝甲師的情況之下,第5集團軍只能在一個方向上發起反擊,要麼奪回塞馬沃北面的橋頭堡,要麼守住希納菲耶的大橋。憑一個裝甲師的兵力,不可能兩頭都照顧到。

顯然,從當時的局面看,伊拉克軍隊應該放棄希納菲耶。

這樣,首先就能集中兵力反擊塞馬沃北面的橋頭堡,阻止第17裝甲師的作戰部隊繼續渡河,並圍繞橋頭堡打一場會戰。

其次,希納菲耶根本守不住!

就算沒有第171裝甲旅與第177機步旅從後方包抄,南岸的佯攻部隊到達之後,伊拉克軍隊也會放棄這座城鎮,以及在城鎮西南方向的幼發拉底河大橋,根本不存在死守希納菲耶的可能性。

再說,這座大橋沒有多大的價值。

隨著聯軍北上攻打巴格X的作戰行動開始,所有部署在迪瓦尼耶南面的作戰部隊都開始向北回撤。

可見,不管侯賽因是否願意,都只能放棄南部地區。

那麼,還有必要死守這座位於南北公路幹線上的大橋嗎?

不要忘了,在之前的一個多月裡,伊拉克軍隊為了守住這座大橋,在聯軍的空中打擊中損失慘重。

即便到了現在,在大橋兩端,都擺著上千輛坦克戰車的殘骸!

關鍵還有,伊拉克軍隊只需炸斷這座大橋,就能阻止在幼發拉底河南北兩岸齊頭並進的聯軍突擊部隊會師,從而大幅度的降低迪瓦尼耶的防禦壓力,確保有足夠的兵力用來抵擋從塞馬沃渡河的聯軍。

至於向希納菲耶突擊到的2個旅,根本就不足為懼。

道理也很簡單,沒有後方的支援,這2個旅遲早會因為後勤跟不上而停止前進。

在塞馬沃那邊,只是依靠2座舟橋與3座浮橋,還要繼續讓裝甲部隊渡河,能夠送到北岸的物資肯定非常有限。

此外,前期主要是作戰部隊渡河。

也就是說,後勤保障部隊還沒有跟上。

短期之內,第17裝甲師也只能從塞馬沃北上,不存在繞道希納菲耶,然後包抄迪瓦尼耶的可能。

要說的話,做出這些判斷並不是什麼難事。

可惜的是,在2日夜間,第7裝甲師的前鋒到達努海卜,而且連夜發起了進攻。

這下,不管侯賽因是否願意承認,都必須相信,紐蘭共和國提供的情報沒有錯,聯軍主力在西邊。

不說別的,只是進攻之前的炮火準備,就足夠證明那是一支主力裝甲部隊。

在短短的15分鐘之內,第7裝甲師的幾十門遠端火箭炮就用彈雨覆蓋了整座城鎮,直接就打垮了守軍計程車氣。

結果就是,守軍指揮官在發出了努海卜淪陷的電報之後,就下令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