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快速突擊(第1/3頁)
章節報錯
整個上午,劉尊山統帥的裝甲營都在荒漠裡面狂奔。
雖然推進速度保持在每小時30千米以內,但是對於一支擁有30多輛主戰坦克,近百輛步兵戰車與數百臺其他型別的作戰車輛的裝甲突擊部隊來說,還是在野外行軍,能一直保持這個速度,簡直是不可思議。
當然,劉尊山他們並不是在孤軍奮戰。
除了輪番飛到隊伍前面帶路的偵察直升機之外,在後方邊境上空,還有一架隸屬於空軍的“指10A”。
其實,就算沒有偵查直升機,“指10A”也能夠及時發現逼近的威脅。
突擊部隊一直沒停,就是因為始終沒有遇到真正意義的威脅。
雖然“指10A”發現了幾輛伊拉克軍隊的裝甲偵察戰車,但是沒讓劉尊山他們動手,直接把打擊任務分派給了突前的偵察直升機。結果是,那幾輛伊拉克的裝甲偵察戰車沒能靠近突擊裝甲部隊。
其實,那些偵察直升機,在其他國家,都算得上是貨真價實的武裝直升機。
在正常情況下,“直13F”會攜帶1具火箭發射巢與2枚重型反坦克導彈,或者用機槍吊艙替換其中之一。
這樣一來,即便是在執行偵查任務的時候,“直13F”也具有較強的打擊能力,對付敵人的裝甲偵查車是手到擒來。
其實,在做這個設計的時候,就是考慮到會遭遇敵人的裝甲力量。
不然的話,“直13”還能夠做得更加輕巧一些,或者搭載更多的燃油,從而獲得更遠的飛行距離。
因為進攻太過順利,所以在到達塞勒曼的時候,劉尊山沒讓部隊停下,只留下了1個機步連負責佔領與控制這座位於沙漠腹地的小鎮,主力部隊則繼續向北推進,在下午兩點過才停止前進。
不是劉尊山想停下休息,而是需要給坦克戰車補充燃油。
到此,已經推進了大約210千米
按照作戰守則,在執行作戰任務,或者附近存在威脅的時候,裝甲部隊的燃油儲備絕對不能低於60%。
因為所有坦克戰車都搭載了一具外掛油箱,所以在停下來的時候,內部燃油差不多還有60%。
要說得話,這也是帝國陸軍一直堅持採用柴油發動機帶來的主要好處。
設計ZT99的時候,因為配套柴油機的研製工作進行得很不順利,即輸出功率無法達到帝國陸軍要求的1500馬力,所以為了確保ZT99能夠及時交付,帝國陸軍同時投資研製了小型燃氣輪機。
此後,1500馬力級小型燃氣輪機按時完成了開發工作,而且主要效能全都達到與超過了陸軍提出的指標。即便是油耗,也在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只使用內部油箱,ZT99能獲得大約300千米的野戰行程,在鋪裝路面上能超過450千米,已經達到陸軍提出的最低戰術效能指標。
其實,在某些方面,燃氣輪機還有較為明顯的優勢。
比如,燃氣輪機對燃料沒有特別要求,幾乎能夠使用所有成品油,因此能夠大幅度的降低後勤保障的負擔。
此外就是,燃氣輪機的啟動速度遠超過柴油機,能夠賦予坦克更好的機動效能。
正是如此,西駱沙的T80與紐蘭共和國的M1才不約而同的採用了燃氣輪機。
當時,帝國陸軍確實下定了決心,打算在ZT99上使用燃氣輪機,哪怕只是進行必要的嘗試。
也就在帝國陸軍做出決定前,配套的雙增壓柴油機研製成功。
雖然在某些效能上,柴油機不如燃氣輪機,哪怕採用機械加渦輪增壓系統,但是柴油機有一個非常突出的優勢。
省油!
在相同工況下,柴油機的油耗不到燃氣輪機的三分之二。
此外,雙增壓柴油機對氣溫不太敏感,因此在高溫工作環境,柴油機的實際油耗比理論的還要低。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實際測試,使用柴油機的最大行程至少都能夠提高一倍!
僅此一點,就足夠讓帝國陸軍下定決心了。
道理也很簡單,在帝國陸軍的戰術體系中,主戰坦克既是防禦支撐點,也是反擊的突擊力量。關鍵是,帝國陸軍主要面對廣袤的大陸戰場。這些因素都對坦克的行程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帝國陸軍在戰後裝備的坦克,無一例外的全都擁有高於同時代其他坦克的行程。
比如ZT80,最大公路行程達到了600千米,而同時代的其他坦克一般在400到500千米之間。
為了獲得足夠遠的行程,帝國陸軍甚至願意犧牲一部分其他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