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新軍事學(第1/3頁)
章節報錯
讓白華偉去東望洋艦隊,算不上意外。
過去幾年裡面,在少壯派軍官中有三個較為有名的人物,即陸軍的丁鎮南,海軍的白華偉與空軍的李天凌。
因為李天凌一直在一線部隊服役,是典型的行動派,所以在司令部這個層面上,主要還是丁鎮南與白華偉。
現在,丁鎮南在波沙灣坐鎮,那就肯定得讓白華偉去東望洋。
丁鎮南也沒有走遠,帶白華偉去了飛行員餐廳。
送白華偉回國的運輸機早已做好起飛準備,飛行員已經在機艙裡待命,接到命令後就能升空。
“想喝點什麼?”
“不要麻煩了,我等下就走。”
雖然白華偉這麼說,但是丁鎮南依然給他倒了杯水。
“在這裡,提前祝賀白將軍高升。”
白華偉翻了下白眼,不過沒跟丁鎮南計較。
按照不成文的規矩,白華偉在到達第41特混艦隊之後,就將升任參謀長,並且晉升為海軍准將。
“說起來,你也不用太擔心。”丁鎮南也只是隨便說了一句,並沒有拿白華偉開玩笑的意思。“從目前的情況看,紐蘭軍方對我們提出的理論深信不疑,畢竟在當前,還沒有別的理論可以取代。”
“你覺得,我們還有機會嗎?”
聽白華偉這麼一說,丁鎮南的神色一下就變了。
雖然白華偉參加了該計劃的制訂工作,而且是戰略欺騙的倡議者,但是他始終都沒有放棄“決勝”的思想。
往簡單說,就是透過一場決定性的戰役來取得最終勝利。
這也不能怪白華偉。
不管怎樣,他是一名典型的海軍軍官。
在歷史上,海軍面對的都是“決勝”戰局,即海洋上的戰爭都是透過決定性的大海戰來分出勝負。比如決定布蘭王國霸權地位的特拉法爾加大海戰,把梁夏帝國送上全球霸主寶座的咽喉海峽大海戰,決定了第一次全球大戰最終結局的守望者海峽大海戰,成為第二次全球大戰東望洋戰爭分水嶺的西北東望洋海戰,與同樣重要的西南梵炎洋海戰,無一例外的都是決定性的海上戰役。
關鍵,這本身就是海軍特色。
只要海軍還得依靠艦隊作戰,而且艦隊依然是海洋霸主,那麼這種透過艦隊決戰來確定勝負的交戰方式就不會改變。
在正統的海軍理論當中,都是謀求在決定性海上戰役中擊敗對手。
不過,這套決戰理論主要是體現在戰役層面上。
要說的話,白華偉沒有搞明白的,其實是戰役與戰略的區別。
不是說他搞不明白,而是海軍軍官在某些時候,更願意相信自己最瞭解的軍事思想。
在戰略層面上,海軍就有區別嗎?
答案明顯是否定的。
做為典型的技術類軍種,海軍對軍事建設的依賴性更大,也更加註重在非戰時期的戰備水準。
不然,在論議兩院透過法案限制海軍擁有的航母數量時,海軍上下也不會集體抵制。
就是這份法案,讓周湧濤脫下了軍服,並且在幾年之後,以帝國首輔的身份重新回到了帝都。
換個角度來看,這其實是白華偉支援丁鎮南的關鍵所在。
只是,這也從根本上決定了,在一個由海軍打主力的戰場上,不要指望丁鎮南提出的軍事學說能夠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往簡單說,任何一個國家都無法在非戰時期保持一支足夠強大的海軍。
如果在和平時期維持一支龐大的艦隊,那麼沒等到大戰爆發,就已經被沉重的軍費開支給壓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