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護航作戰(第2/4頁)
章節報錯
此外,還有數百套防空導彈系統。
受梁夏帝國發展與裝備巡航導彈影響,西駱沙空軍投入巨資,以大型運輸機為平臺,在西陸集團當中率先研製與裝備大型預警機。
為了增強遠端截擊能力,西駱沙還研製與裝備了MG31截擊機。
這種防空截擊機能掛載6枚遠端導彈,在上百千米之外,同時對數個在低空飛行的目標開火。
此外,MG31能夠以2.5馬赫的速度衝刺飛行半個小時。
西駱沙空軍格外的強調MG31的超音速飛行能力,就是希望能及時的攔截那些還沒有發射巡航導彈的轟炸機。
在理論上,MG31能以超音速飛行1400千米,再用R37型遠端空空導彈對100多千米之外的轟炸機開火。
也就是說,其攔截距離超過了1500千米。
顯然,這個距離並不是巧合,也不是拍腦袋的決定。
不要忘了,“蛇矛”的極限射程也就只有1500千米,而且大量裝備的前期型號,其實只有1000千米出頭。
可見,MG31就是針對巡航導彈載機研製的截擊機。
在大型預警機的指揮下,地面防空系統同樣能攔截巡航導彈。
按照帝國空軍做的測試,在得到有效指揮的情況下,梯次部署的防空系統,能把巡航導彈的突防率降低到20%以內。
在理論上,像FP95這類自行高射炮,就能夠攔截在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
正是如此,要想讓巡航導彈有足夠高的突防率,得精心規劃飛行路線,儘量避開敵人的防空陣地。
其實,在轟炸伊拉克的時候,帝國空軍與海軍就採用了這個辦法。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巡航導彈在發射之後,並不是直接飛向目標,因此射程要比距離遠一些。
為此,就需要讓轟炸機飛得更近一些。
因為同樣採用地形匹配製導系統,做為參照的數字地圖,其實是由偵察衛星或者偵察機提供,不可避免的會存在一定的誤差,所以在陸地上空,巡航導彈與地面的相對高度一般都控制在500米左右。
顯然,這也制約了巡航導彈的突防率。
此外還有,必須在轟炸機升空之前就為巡航導彈裝定好導航資料,因此轟炸機只能在特定區域內投射巡航導彈。
不是說必須在一個點上,而是得在預先確定的範圍之內。
偏差太大,超過了巡航導彈在慣性飛行階段的最大修正範圍,就沒辦法讓地形匹配製導系統正常工作。在陸地上空尤其如此,為了降低地形造成的影響,必須在預定空域投射巡航導彈。
顯然,這嚴重限制了轟炸機的作戰靈活性。
總而言之,受此種種因素的限制,在攻擊像莫薩城這類處於大陸腹地,而且四周有大量防空火力的戰略目標的時候,必須得精心規劃轟炸機的飛行航線,還要為轟炸機提供足夠的掩護。
在帝國空軍中,有能力執行護航任務的就只有“戰11”。
道理也很簡單,只有重型戰鬥機有足夠的航程。
現代護航作戰,跟上次大戰期間的護航作戰有本質上的區別。
往簡單說,現代意義的護航作戰,其實是讓戰鬥機前出並奪取制空權,準確的說是攔截敵人的防空戰鬥機。
由此可見,護航戰鬥機執行的其實是截擊任務。
在戰術用途上,跟截擊機有很多相似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