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防空中堅(第2/3頁)
章節報錯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才決定,不再強調使用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接受效能差一些的無源相控陣雷達。
當然,這個“差一些”也只是跟有源相控陣雷達比。
跟過去的機掃雷達相比,無源相控陣雷達依然非常先進。
只是,之前耽擱的時間,肯定追不回來了。
要命的是,大批在大戰結束後建造的防空戰艦,到了即將退役的時候,帝國海軍急需新的防空巡洋艦。
按照帝國海軍在當時提交的報告,需要在10年之內建造40艘防空巡洋艦,用來替換退役的老舊防空戰艦。如果把設計與建造時間算進去,就要做好在4年到6年之內建造40艘防空巡洋艦的準備。
顯然,這根本就辦不到!
結果就是,帝國海軍不得不對一批老舊戰艦進行現代化改進,把服役的時間延長10年到15年。
關鍵依然是抓緊建造新式防空巡洋艦。
對雷達系統的要求降低,也意味著可以採用更小的艦體。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也只能因陋就簡,由浦州的海軍艦船設計院,用了不到6個月就完成了總體設計。
因為造價非常低廉,甚至可以說便宜,所以該方案在論議兩院立即獲得了批准。
這就是“青州”級,全球首種配備相控陣雷達的巡洋艦,也是帝國海軍在戰後建造數量最多的巡洋艦。
要說的話,“青州”級還是帝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噸位最小的防空巡洋艦。
其滿載排水量,只有可憐的11600噸,比不上重巡洋艦,更別說跟大戰期間那些大型巡洋艦相比。
為了有面積更大的甲板,安裝更多高射炮或者防空導彈,好給航母提供足夠的掩護,帝國海軍在戰後建造的防空巡洋艦,就從來沒有限制與控制過噸位,滿載排水量全都在20000萬噸以上。
哪怕是那些在設計的時候定型為驅逐領艦,後來升級為巡洋艦的,也高達15000噸。
這11600噸的體量,根本不夠看。
很簡單,“青州”級本身就是海軍的備胎。
其實,在動工建造之後,帝國海軍也沒有把“青州”級當成主力看待。
以當時的情況,帝國海軍依然希望在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技術成熟之後,能夠建造效能更強大的防空巡洋艦。
關鍵就是,在設計“青州”級的時候,基本是一切從簡。
比如,原本配套研製的,用來照射目標的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就因為資金不足,其實是技術不夠成熟而不得不取消。因為無源相控陣雷達沒法進行火控照射,所以只能為“青州”級配備4部X波段照射雷達。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即便是採用分時照射引導技術,也就只能同時控制16枚導彈攔截8個目標。
這個數量,其實不算多。
按帝國海軍的編制,一支航母戰鬥群最多就只有2艘防空巡洋艦,而且要承擔幾乎所有遠端防空任務,因此按照對付30枚反艦導彈計算,一艘巡洋艦至少要具備同時攔截15個目標的能力。
帝國海軍之前設計的防空巡洋艦,都有16條火力控制通道,“青州”級僅此一半。
此外,“青州”級配備的是射程只有120千米的DK8“逐日”中遠端防空導彈,而不是射程達到200千米的XDK9。同樣是受艦體尺寸的限制,“青州”級只在前後甲板上各安裝了一套雙聯裝發射系統,且一次只能發射4枚導彈。雖然其再裝填時間僅為15秒,但是火力密度顯然是嚴重不足。
也就是隻有2部發射架,才只設定了4部照射雷達。
在設計的時候,為了把排水量降低100噸,甚至放棄了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如果不是部分高階將領軍堅決反對,並且趕在動工建造之前讓設計院修改了方案,在艦尾平臺上安裝了兩套反艦導彈發射裝置,“青州”級很可能成為帝國海軍第一種,甚至是全球第一種不具備制海作戰能力的巡洋艦。
不過,這並不是完全的沒有道理。
捨棄反艦導彈,其實是為了保住更重要的反潛作戰能力。
對帝國海軍的戰艦來說,制海作戰從來都不是主要任務。
不要忘了,帝國海軍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艦載航空兵,有數百架艦載攻擊機,還有數百架能夠執行打擊任務的艦載戰鬥機,因此就算要執行制海任務,對付敵人的艦隊,根本輪不到護航戰艦出馬。
在第二次全球大戰當中,帝國海軍就很少讓戰艦去執行對海作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