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擁有全球最強大的艦隊,還有最龐大的艦載航空兵,乃至最先進的高射炮,但是帝國海軍卻沒有滿足,第一個投資開發防空導彈,而且第一個裝備防空導彈,還第一個在實戰當中使用防空導彈。

要往根本上講,就是為了保護好航母。

進入噴氣時代之後,大口徑高射炮就成了擺設,急需一種效率更高的防空武器來增強艦隊防空網。

防空導彈由此誕生。

只是,防空導彈並不是無所不能。

早在20多年之前,帝國海軍就發現,限制防空導彈作戰效率的不是防空導彈本身,而是控制防空導彈的火控系統,而且以雷達為主,即能不能及時的發現威脅,並且準確的引導導彈發起攻擊。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帝國海軍率先找到了航母戰鬥群的“阿喀琉斯之踵”。

按照當時做的推演,只需30枚反艦導彈,就能突破航母戰鬥群的防空網,幹掉包括航母在內的主要戰艦。

哪怕無法擊沉航母,也能讓航母喪失作戰能力。

雖然要組織30枚反艦導彈同時發起攻擊,準確說是同時到達航母戰鬥群附近,確實存在很大的難度,但是不是沒辦法實現,而且相對於防空來說,投入足夠的反艦導彈發起攻擊更加容易。

這就是西陸集團後來提出的飽和攻擊戰術。

至於帝國海軍為什麼研究反航母戰術,除了需要找出航母的缺點,然後有針對的進行彌補外,也跟敵人的航母有關。紐蘭共和國同樣擁有大型航母,有打造強大海軍與挑戰梁夏帝國的實力。

在這個背景下,帝國海軍開始尋找增強防空的辦法。

就像開始說的,要加強的不止是防空導彈,而是包括以雷達為核心的整套防空系統。

這個時候,一項來自狹夷皇國的發明,引起帝國海軍的高度重視。

沒錯,就是相控陣雷達。

說得專業一點,叫“相位控制電子掃描陣列雷達”。

嚴格說來,梁夏帝國的工程師在幾十年前就提出了相關原理,而且在波伊戰爭期間製造了兩部大型相控陣雷達。在當時,帝國海軍甚至在試驗艦上測試過相控陣雷達,只是因為太龐大而不得不放棄。狹夷皇國發明的,其實是能讓相控陣雷達小型化,並具備實用價值的晶體射頻管。

與傳統的雷達相比,相控陣雷達的優勢非常的突出,包括掃描週期短,以及能夠把波束集中到一個方向上,從而獲得更強的探測能力。理論上,還能夠取代照射雷達,引導與控制防空導彈。

相控陣雷達的誕生,直接解決了艦隊防空頭號難題。

在此基礎之上,帝國海軍著手設計與建造了全球首種配備相控陣雷達,而且以此為核心的防空巡洋艦。

不過,也不是一帆風順。

秉承一貫傳統,帝國海軍在最初的時候把目標放在技術水準更高,實現難度更大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上。

說得直接一點,就是想一步到位。

可惜的是,有源相控陣雷達的技術門檻太高了,當時的技術,根本就製造不出合格的射頻管。

當然,就算能夠造出來,也肯定貴得讓海軍買不起。

要說的話,也就是這個選擇,讓帝國海軍走了不少彎路,不但耽擱了幾年時間,還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最突出的就是,因為雷達系統的價格居高不下,又沒法獲得更多撥款,所以海軍只能在戰艦上做文章,想盡辦法降低艦體的建造成本,把防空巡洋艦的總體造價控制在一個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

主要是讓論議兩院的大老爺接受。

結果就是,海軍連續提交了幾套設計方案,全都因為總體造價太昂貴,在論議兩院就被否決掉了。

在折騰這些的時候,帝國海軍逐漸認識到,追求高大全的想法本身就很不現實。

不止是防空巡洋艦本身,還包括雷達。

要往根本上講,當時的電子技術,如果堅持採用有源相控陣雷達,不但雷達本身的造價降不下來,還會因為雷達尺寸過於龐大與質量太大,需要佔用更多的噸位,還會對供電與製冷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也就只能提高搭載平臺的噸位,從而導致配套的防空巡洋艦的造價居高不下。

可見,還是帝國海軍的要求太高。

如果降低對雷達的要求,這些問題都能夠得到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