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集團的所有遠端火箭炮,至少是大口徑遠端火箭炮,都是在東駱沙“龍捲風”的基礎上搞出來的。

很多國家就是直接購買的“龍捲風”,或者按許可生產。

為了簡化後勤保障,東方集團已經確定300毫米為遠端火箭彈的標準口徑,所有成員國都得采用。

簡單的說,不管各國的遠端火箭炮是什麼樣子,火箭彈必須通用。

帝國陸軍的“PH300”型遠端火箭炮,就是在東駱沙“龍捲風”的基礎上,按照帝國陸軍的需求研製。大概為了保住帝國顏面,“PH300”不但採用履帶式底盤,還使用2組6管集裝箱發射器。

當然,這也可以看成是改進設計。

採用集裝箱式發射器的最大好處,是簡化了再裝填作業,把再裝填時間由15分鐘縮短到5分鐘。

有趣的是,在做這個設計的時候,帝國陸軍並沒想過提高再裝填速度,而是希望能發射短程彈道導彈,讓導彈與火箭彈共用平臺,在不新增發射平臺的情況下獲得超過300千米的火力打擊範圍。

可惜的是,帝國陸軍的短程彈道導彈專案沒有能夠瓜熟蒂落。

不是說帝國陸軍不需要遠端壓制火力,而是經過10多年的發展之後,300毫米火箭彈已經擁有足夠遠的射程。

最新一代300毫米火箭彈的射程高達270千米!

那麼,射程300千米的彈道導彈,還有什麼價值呢?

至於命中精度,可以透過為火箭彈安裝簡單的制導裝置加以解決,比如採用高精度的鐳射陀螺儀,就能把火箭彈的精度提高十倍,再加上衛星制導系統,還能把終點散佈範圍縮小到50米以內。

這本身就是大口徑火箭彈的優勢,即導引頭佔用的空間,對大口徑火箭彈的基礎效能造成的影響幾乎可以忽略。

其實,隨著電子裝置小型化,制導系統是越來越小,使用範圍也更加廣泛。

不過,帝國陸軍沒有采購多少“PH300”。

除了有空軍提供強大的空中支援之外,還是價格的問題,即“PH300”太貴了,而配套的火箭彈更貴。

所幸的是,東駱沙陸軍有足夠多的“龍捲風”。

在大戰爆發前,東駱沙陸軍有3個獨立炮兵旅,8個軍屬炮兵營與16個師屬炮兵營裝備了“龍捲風”火箭炮,總共超過600門。

一次向一座面積不到100畝的高地投射了1000多枚300毫米火箭彈。

這個火力密度,簡直可以用“恐怖”形容。

一枚配備高爆彈頭的300毫米火箭彈,對暴露人員的殺傷半徑高達150米,對軟目標的破壞範圍也達到50米,其絕對殺傷面積超過7000平方米,在理論上只需要10多枚火箭彈就能覆蓋這座高地。

這種全覆蓋的打法,等於是用炮彈把高地耕了一遍。

在炮火打擊結束時,高地已經變成了焦土。

別說活人,連一條活著的蚯蚓都沒有!

不過,這也帶來了麻煩。

在降落的時候,廉明陽他們就吃到了苦頭。

地面全是浮土,在旋翼產生的下洗氣流影響下,揚起了滿天塵土,能見度在瞬間就降到了0。

所幸的是,廉明陽經驗豐富,控制住了直升機。

因為實在看不清地面的情況,所以他沒有著陸,讓突擊隊員透過繩索滑降到地面上,然後再讓機槍手把彈藥物資丟下去。

有廉明陽帶頭,後面10多架“直8L”都是照葫蘆畫瓢。

在返航前,廉明陽還聯絡了設在阿斯特拉罕的前進基地,讓修建陣地的工程兵知道等下要面對的麻煩。

要說,不算什麼大麻煩。

只要多飛一趟,把專門的工程裝置送上去,就能夠解決問題。

此外就是,不需要長期佔領做座高地,也就不用構築太過牢固的防禦工事。

按照上面做的安排,在達到反擊目的之後,空中突擊部隊就將撤回來,到時候還要破壞掉修建的防禦工事。

返回阿斯特拉罕的前進基地,廉明陽收到訊息,那座高地上根本沒有敵人!

一個都沒。

首批突擊部隊,用半個小時就搜尋了整座高地,別說是敵人,連敵人存在過的蛛絲馬跡都沒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