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廉明陽駕駛的“直8L”只比空軍那些“攻9B”晚了大約15分鐘起飛。

跟駕駛武裝直升機一樣,廉明陽仍然是衝在最前線,親自執行風險最大的突擊任務。

在他的這架“直8L”通用運輸直升機上,除了他與姜尚貴,還有2名機槍手,並且搭載了1個小隊的12名突擊隊員。

其實,“直8L”最多能搭載16名全副武裝的步兵,在由中間隔板分開的前後兩個載員艙裡,面對面安裝的四排座位上各坐4名步兵。只是在每1排都空出一個座位,用來放置彈藥等物資,所以只搭載12名士兵。

在特戰型,即“直8T”上,因為取消了最後一排座位,安裝了一個容積600升的內部油箱,同樣只能搭載12名士兵。

這個搭載數量其實很有講究。

在低空突擊部隊裡,一個步兵班的最低編制是6人,因此12名士兵,在理論上可以組成2個步兵班。

不過,步兵班並不是空中突擊部隊常用的編制。

在執行高難度的作戰任務時,一般採用的是4人戰鬥小組的編制,而且通常是3個戰鬥小組一起行動。

顯然,12名官兵正好組成3個戰鬥小組,也恰好是一個完整的戰鬥單元。

廉明陽搭載的這12名官兵,就是一個完整的戰鬥單元。

在這3個4人戰鬥小組當中,指揮官所在小組為指揮官,狙擊手,機槍手與負責協助機槍手的步槍手。因為指揮官是步槍手,而且機槍手使用的輕機槍,所以該戰鬥小組擁有從遠到近,完整的壓制火力。在副指揮官的戰鬥小組中,為副指揮官,機槍手與兩名攜帶輕型反坦克導彈的步槍手。該小組的主要任務就是反坦克,而副指揮官在充當狙擊手的同時還要為使用班用機槍的機槍手攜帶備用彈藥。第三個小組是小組長,機槍手,一名協助機槍手的步槍手與一名攜帶火箭筒的步槍手,不過該小組其實是以機槍為主,擁有整個小隊裡面唯一的通用機槍。

只有3個小組一起戰鬥,才有完整的火力與戰鬥力。

要說的話,這樣的戰鬥單位,最為嚴重的問題,就是持續作戰能力不夠強。

道理也很簡單,12名官兵要帶上覆蓋遠近的各種壓制武器,那麼無論如何都不可能帶上充足的彈藥。

雖然在小隊裡,可以透過分配彈藥與給養,讓12名官兵的負重達到平衡,但是承擔了太多工,官兵同樣是不堪重負。

即便是執行為其3日的短期作戰任務,單兵負重都達到了驚人35千克。

如果把作戰時間延長到7日,而且不額外攜帶彈藥,只是增加必要的給養,單兵負重都接近45千克。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統計,負重超過45千克後,士兵的作戰效率就將直線下降。

只要能夠辦到,得努力把戰鬥負重控制在35千克以內。

這也是陸軍用讓“直8L”只運載12名官兵的主要原因。

少裝4名步兵,能多帶大約600千克武器彈藥。

關鍵還有,直升機能把作戰部隊直接送上陣地,不存在往陣地搬運武器彈藥的問題。

要說的話,用直升機空運部隊與物資,在前線進行垂直機降作戰,就是帝國陸軍在波伊戰爭中開創的新式戰術。

這次,其實也一樣。

廉明陽他們的任務,就是把反擊部隊送到戰線北面,位於伏爾加河的東岸,緊鄰幹線公路的一座高地。

在第一批突擊部隊控制陣地之後,再把工程兵與工程裝置送上去。

總而言之,也就是趕在敵人反應過來之前,協助空中突擊部隊佔領與鞏固陣地,並完成戰鬥部署。

等到戰鬥打響,要繼續往前線運送增援部隊與作戰物資。

作戰行動由後方策劃與指揮,廉明陽他們只需嚴格按照計劃行動,準確說是在遇到變故前嚴格按計劃行動。

其中就包括出發時間與到達時間。

要說,第一次突擊運輸也就只比規定的晚了大概2分鐘到達。

耽擱的2分鐘,也是應前線指揮部的命令,在途中放慢速度,即突擊前的火力打擊還在進行。

為了避免誤傷,運輸直升機得在火力打擊結束之後才能進場。

就在廉明陽他們飛來的途中,空軍的攻擊機集中打擊了附近的西駱沙軍隊,東駱沙陸軍還動用遠端火箭炮,對這處高地進行了長達一刻鐘的覆蓋式炮擊,總共打出上千發大口徑火箭彈。

要說的話,炮火打擊的效果更加明顯。

其實,在整個東方集團,也只有東駱沙陸軍格外的重視炮兵。

前面已經提到,東駱沙擁有集團中最好的遠端火炮。

在火箭炮方面,其實也一樣,甚至更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