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戰術反擊(第2/4頁)
章節報錯
雖然山丘的坡度並不陡,但是接近50米的高度差,對防禦極為有利。
只是靠散兵坑,又沒合適的武器,連火箭筒都不是很多,東駱沙官兵根本擋不住滾滾而來的鋼鐵洪流。
要說的話,這也是西駱沙陸軍發動進攻的一大特色。
不惜代價的突破對方的防線,擴大突破口,在掌握了戰場主動權之後,再針對暴露出的問題做出調整。
簡單的說,就是在強攻階段,不惜代價的取得突破。
其實,這也是在武器裝備的技術水準不如對手的情況下,為了奪得戰場主動權,所能採取的唯一戰術。
也就是這一點,直接決定了西駱沙在發展武器裝備時的基本立場。
往簡單說,不管多麼先進的武器裝備,在全面戰爭中都是消耗品,損失率不會因為技術水準高而明顯降低。
相對而言,同型別武器裝備的損失率不會有太大的差距。
比如主戰坦克,就算帝國陸軍的ZT99系列更先進,戰鬥損失率也不會比效能稍微差一些的T80U低多少。
按照成本計算,那麼T80U的交換比肯定在ZT99之上。
關鍵還有,主戰裝備在戰爭期間,特別是開戰初期的生產效率肯定不太高。因為需要花大量時間完成戰爭動員,所以在戰爭初期能投入的主戰裝備,主要看在戰爭爆發之前的儲備數量。
這個道理非常淺顯,各個主要國家都很重視和平時期的戰備工作。
比如在上次大戰結束後,梁夏帝國就針對主戰裝備,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而且一直施行至今的封存體系。從幾萬噸的航母,到士兵用的步槍,都會在退役之後封存,以便在戰爭爆發之後重新使用。
此外,就是讓武器裝備儘可能的簡單,降低生產的難度。
在這方面,西駱沙做得最為徹底。
簡單的說,西駱沙的武器裝備以簡單可靠著稱。小到裝備近百個國家,算上各類改進型的總產量超過1億支的AK系列突擊步槍,大到T系列主戰坦克,以及MI系列軍用直升機均是如此。
其實,這也是T72能在西駱沙陸軍中獲得一席之地的關鍵所在。
不要忘了,跟T80相比,T72其實是簡配版本。
可是,T72的產量卻是T80的好幾倍!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T72足夠的簡單,生產所需工時相當於T80的三分之一,生產成本還不到T80的一半。
這意味著,T72能在戰爭爆發之後大批次生產!
這也是西駱沙軍隊不害怕打消耗戰的底氣所在。
在完成戰爭動員後,只是一條生產線,一個月就能生產1000輛,而西駱沙總共有3條T72的生產線。
之前讓迢曼陸軍的裝甲部隊頂上,主要是因為前鋒部隊需要進行燃油補給,並且讓官兵們得到必要的休整,哪怕只是吃一頓熱飯,在路邊睡上2個小時,畢竟從伏爾加格勒一路打過來,中途根本沒有停歇過。
連續戰鬥,沒人受得了。
現在的問題是,迢曼裝甲部隊的表現很不給力,沒取得突破,最後還是得依靠西駱沙的裝甲部隊。
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或許是對迢曼軍隊的表現感到不滿,也有可能是為了證明自身的戰鬥力。
西駱沙陸軍一口氣投入了一個裝甲旅!
面對鋼鐵洪流,東駱沙的官兵幾乎喪失了鬥志。
這不是勇氣的問題,而是根本就沒辦法跟敵人交戰。
如果不是司徒麟有先見之明,讓三連11輛坦克部署在防線後方,而且提前設定好突擊線路,從而趕在敵人衝上來之前回到了陣地上,透過犀利的反擊頂住了敵人的進攻,不然防線已經被敵人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