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戰術反擊(第1/4頁)
章節報錯
敵人像發了瘋一樣,在炮火準備結束前就發起進攻。
等到司徒麟收到前線部隊的訊息,帶警衛排趕到的時候,敵人已經攻上了陣地。之前投入戰鬥的第三坦克連損失了5輛坦克,剩餘6輛坦克分散在長達2千米的防線兩端,面對的是70多輛T系列坦克。
不是精銳的T80U,也不是濫竽充數的T72A,而是一種之前沒出現過的新式坦克。
外形跟T72A比較相似,只是炮塔的尺寸明顯大了一圈,而且在炮塔與車體外面安裝了反應裝甲。
一種全新的T72?
不管是或不是,敵人的坦克實在是太多了。
在大約2千米的戰線上,投入相當於2個裝甲營的近70輛坦克,表明敵人打算一鼓作氣的拿下這處陣地。
準確的說,敵人總共投入3個裝甲營。只是在之前的戰鬥中,已經損失了大約1個營的兵力。
這差不多就是一個裝甲旅的全部兵力!
簡直瘋了!
那些被摧毀的坦克,全都在防線北面2000米以外,其中一些在4000米之外,超過了坦克炮的射程。
顯然,摧毀那些坦克的是重型反坦克導彈。
守衛該處陣地的東駱沙軍隊只有4具反坦克導彈發射器,備彈不足10發,不過司徒麟帶來的機步連,各有一個專門負責打坦克的導彈排,每個排有6個反坦克小組,配發6具重型反坦克導彈發射裝置,而且各備彈6枚。兩個機步連,只是由步兵直接使用的重型反坦克導彈就多達72枚。
因為每個反坦克小組有5名成員,其中2名是射手,最多能攜帶3枚導彈,所以在一次戰鬥當中,能使用的導彈只有36枚。通常情況下,剩餘的導彈都放在戰車上,沒辦法帶上前線。
如果是在山地作戰,還會把導彈攜帶量降低到2枚,以減輕作戰負擔,提高反坦克小組的戰術靈活性。
此外,步兵戰車也搭載了反坦克導彈。
為了便於後勤保障,陸軍統一採用“弩炮”反坦克導彈,車載型與步兵型只是採用不同的發射器,以及步兵型配有簡易瞄準裝置,而車載型直接使用戰車的瞄準系統,不需要額外配備瞄準裝置。
反坦克導彈能發威,不止是射程足夠的遠,還跟後方炮兵提供的支援有關。
在進行反擊的時候,炮兵用了照明彈。
部署在後方陣地上的反坦克小組,抓住這寶貴的幾分鐘時間,打出一波小**,用“弩炮”摧毀了數十輛坦克戰車。
為了提高反擊效率,很多反坦克小組在10分鐘之內發射了3枚導彈。
這個發射頻率,遠遠超過平常的訓練。
所幸的是,大部分反坦克小組都是在3000米,甚至4000米之外發射的導彈,所以沒遭到敵人反擊。
可惜的是,敵人的兵力實在是太多了。
即便遭受了慘重的損失,西駱沙軍隊都沒停止前進,反到利用第二輪炮擊,推進到防線前沿。
其實,從炮火準備結束算起,西駱沙裝甲部隊只用10分鐘就攻上了防禦陣地。
在第二輪炮擊,也就是由遠及近的彈幕炮擊中,暴露了的反坦克小組損失慘重,幾乎全都喪失了作戰能力。
結果就是,西駱沙裝甲部隊在頂住了第一波反擊後,就基本沒有遇到抵抗。
雖然依靠設在反斜面陣地上的防炮洞,大部分東駱沙官兵躲開了炮擊,遭受的傷亡與損失並不大。
可問題是,根本來不及返回防禦陣地。
此外,大部分防禦工事已被炮擊摧毀。
相對於西端的防禦陣地,東邊的這片陣地,修建的時候明顯粗心得多,不止是巴甫洛夫沒有過來監督,跟地形也有關係。
整片陣地,在一處突出的山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