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從事後的角度來看,這個選擇是高瞻遠矚,即6毫米槍彈的威力更大,發展潛力遠遠超過了西陸集團的5.45毫米槍彈與北孤集團的5.56毫米槍彈,其遠端效能,能夠與上一代大口徑槍彈媲美,但是以當時情況,也就是小口徑彈藥大行其道的時候,整彈質量並沒降低的6毫米槍彈能勝出,跟梁夏帝國在東方集團中威權不無關係,是政治影響力左右軍事決策的典範。

只是,火炮的研製難度遠在槍械之上。

新式火炮的研製工作進行得並不順利,不止是缺乏資金,還存在大量技術難關。

別說是在近期交付,能在幾年之內拿出樣炮就很不錯了。

戰線後方,提供火力支援的那2個連,裝備的就是這種被帝國陸軍稱之為ZS86R的自行榴彈炮。

其實,炮火反擊也非常短促。

因為炮兵靠後部署,所以就算有炮兵雷達,也未必有足夠的射程能對偵查到的,所有的敵方炮兵陣地開火。

要說的話,大部分敵方的炮兵陣地都在ZS86R的有效射程之外。

在炮火反擊結束前,司徒麟已經帶著部隊來到陣地東邊。

行進途中,司徒麟把任務安排了下去。

3個坦克連以排為單位,在陣地東北依次展開,保持200米間隔距離,司徒麟直接指揮的營屬警衛排在最北面。

至於加強的2個機步連,跟在坦克連屁股後面,在戰鬥打響之後負責殿後,並在撤退的時候提供接應。

按照正規戰術,2個機步連的步兵戰車都留在後方几千米處。

在反擊開始後,讓步兵下車設定防禦陣地。

如果反擊行動遇到麻煩,比如沒完成任務,不得不選擇撤退,就得用反坦克導彈攻擊敵方的坦克戰車。

其實,這都是常規戰術。

做為第4機步師僅有的幾個裝甲營當中的一個,第04101營的官兵都非常清楚,該怎麼打這場反擊戰。

不說別的,他們都是正規軍,而不是臨時招募的預備役人員。

其實,這也是司徒麟他們第一次參與實戰。

哪怕在過去幾年裡,每年都要參加幾次大規模演習,其中肯定有實彈對抗部分,但是演習就只是演習,遠遠無法跟實戰相比。

不說別的,司徒麟都很緊張。

就像演習一樣,他讓駕駛員湯學兵把坦克停在了隊伍最前面,警衛排的4輛坦克全都在後面。

全營,也只有警衛排有5輛坦克。

另外3個連都是11輛坦克,每個排3輛,以及連長與副連長的座車。

通常情況,連長與副連長直接指揮一個排,充當進攻的尖刀部隊,而另外一個排在後方充當替補。

在坦克停下來之後,司徒麟就呆在炮塔外,準確的說是站在車長的位置上。

雖然按照正常配置,ZT99B只配備一挺高射機槍,但是從阿斯特拉罕出發前,司徒麟專門找來幾十挺自動榴彈發射器,給每輛坦克裝了一挺,用來增強近距離戰鬥時對付步兵的火力。

要說的話,這也是ZT99系列最大的問題。

因為採用了自動裝填機,不再需要裝填手,所以跟ZT80系列相比,ZT99系列在戰鬥當中,只有車長能操作架設在炮塔上的機槍等武器。由此導致的結果就是,面對近距離的敵人時,往往是難以招架。

針對這個問題,帝國陸軍提出的解決辦法是研製一種由車長在炮塔內遙控,專門用來對付附近敵人的武器系統。只可惜,相關的研製工作還在進行,就算是研製成功,也只能用在下一代改進型上面。

當然,總有其他的辦法。

最簡單的辦法,其實就多裝一些自衛武器。

出來“透氣”的還有炮長毋奇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