敵人在進攻之前的炮火準備不但急促,還非常猛烈。

眨眼功夫,猛烈的炮火就覆蓋了東駱沙軍隊的防禦陣地,將這座已經成為焦土的山丘變成烈焰肆虐的煉獄。

地動山搖般的感覺,就像是世界末日。

只是,持續時間也非常短暫。

前後,總共還不到10分鐘。

至於炮擊效果,還真不好說!

因為現代防禦作戰當中,不再是靠前部署重兵,也不再依靠人海戰術,兵力多少並非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所以對於進攻方來說,依靠炮火打擊削弱防禦方的戰鬥力,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很多時候,防禦方會把兵力放在防線後方。

即便迫不得已,也會在反斜面陣地設定供士兵藏身的防炮洞。

因為擔心遭到炮火反擊,特別是面對擁有炮兵雷達,還以自行火炮為主的野戰炮兵部隊的對手時,需要儘量讓炮兵遠離戰線,所以在實戰當中,進攻一方的炮兵部隊都不可能靠前部署。

此外,炮兵雷達的廣泛應用,對炮兵的持續開火時間產生了嚴格限制。

在絕大部分情況下,10分鐘就已經是極限了。

防守方的炮兵部隊,在依靠炮兵雷達確定敵方炮兵陣地之後,最多隻需要10分鐘就能發起反擊。

在有準備的情況下,甚至能在5分鐘之內開火!

對進攻的一方來說,也就得把火力打擊時間控制在10分鐘之內。

在敵人的炮火準備結束之前,部署在後方的東駱沙炮兵部隊已經開始反擊,只是力度不太大。

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只有一個炮兵營,而且只有2個連裝備的自行榴彈炮。

必須得說,東駱沙陸軍的炮兵比帝國陸軍的炮兵更靠譜。

因為長期面對西駱沙的軍事威脅,而且以戰略防禦為主,所以東駱沙陸軍非常重視支援火力。

當然,也跟東駱沙的空軍不夠強大有直接關係。

帝國陸軍還在使用40倍徑150毫米榴彈炮的時候,東駱沙陸軍就已經裝備採用ZT80底盤,並將動力艙前置,配45倍徑身管的150毫米自行榴彈炮,而且獨自研發出幾種增程炮彈。

其中,火箭增程彈的射程達到了40千米,底排增程彈都高達35千米。

因為效能非常先進,特別是射程優勢,所以在幾年之前,帝國陸軍從東駱沙購買生產許可證,並自行生產了150輛。

有趣的是,此後就沒了下文。

這150輛自行火炮也在不久之後,全部移交給了預備役部隊。

按照戰前規劃,這些火炮已經列入了清庫名錄,最終將以二手裝備的價格,出售給不是很富裕的盟國。

原因也很簡單,西陸集團已經著手研製52倍徑的自行火炮。

與之相比,45倍徑身管的自行火炮明顯是高不成、低不就。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才決定,直接研製55倍徑身管的自行火炮,用來取代全部的現役火炮。

因為身管的長段直接決定了火炮的外彈道,裝備不同身管的火炮,必然會對後勤保障與戰術條令產生影響,所以早在東方集團成立的時候,就確定了第一代標準,設定40倍徑為統一身管長度。

第二代標準是55倍徑,並非東駱沙率先採用的45倍徑。

其中玄機,還涉及東方集團的主導權。

透過掌握集團標準的制定權,提高在集團裡的地位,一直就不是怪事。

在10多年前,確定東方集團的第二代標準口徑彈藥的時候,梁夏帝國的霸權就體現得淋漓盡致。先是在第一輪公開投票中,否決了東駱沙提出的5.45毫米小口徑彈藥,然後在第二輪補充投票中,讓高巨陸軍提出的最有技術潛力的5.6毫米方案出局,最終由帝國陸軍主導的6毫米方案勝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