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萬事俱備(第1/4頁)
章節報錯
帝都首輔官邸,中午12點。
吃了午飯之後,周湧濤回到書房。
在上午的時候,收到由施授良從聯合司令部發來的訊息,針對伊拉克的軍事部署已全部到位。
言外之意,只差來自首輔的命令。
在周湧濤看來,還欠缺一個必要條件。
雖然沒參與總參謀部組織的兵棋推演,甚至沒有過問軍事方面的事情,但是做為曾經的帝國海軍元帥,周湧濤非常清楚當前局面,知道在接下來的戰鬥當中,帝**隊最需要擔心的是什麼。
沒錯,就是兩線作戰。
不然的話,他也不會讓白華敏以特使身份,連夜搭乘由軍情局安排的專機,前往多哈跟波伊國的特使秘密會晤。
雖然有足夠的理由相信,相對於梁夏帝國,波伊國上下更敵視巴格達政權,或者說覺得來自巴格達的威脅更大,畢竟梁夏當局的行為,還能用常理推測,而一個軍事獨裁者的行為根本沒有辦法預測,但是所有人都忽視了一個很關鍵的問題,也就是紐蘭共和國對波伊國當局的影響。
在根本上,打了八年的兩伊戰爭,就是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聯手導演的一場以獲取地區話語權為目的的鬧劇。
其中關鍵,外界不清楚,而帝國首輔不可能不知道。
雖然在那之前,梁夏帝國輸掉了波伊戰爭,但是靠後來推行的“護城河”行動,依然是波沙灣地區的頭號霸主。
最有說服力的就是,在波沙灣南岸國家支援下,全球石油貿易依然用金元結算。
梁夏帝國的金元憑藉跟石油掛鉤,在全球貿易結算當中的佔比高達百分之六十,遠遠超過了迢曼帝國的金馬克與紐蘭共和國的新紐幣,而梁夏帝國憑藉金元,牢牢掌握著國際金融霸權。
根據國際機構估算,梁夏帝國憑藉鑄幣權,每年在金融領域獲得的隱形利益超過一萬億金元。
正是依靠“鑄幣”收入,梁夏帝國才能坐穩全球頭號霸主的寶座。
努力抗爭了十多年,終於取得了獨立地位的波伊國,因為自身的實力太差,根本不可能挑戰梁夏帝國。
在這場持續了10多年的戰爭中,為了趕走忒爾軍隊與梁夏軍隊,波伊國付出了600萬人死傷的慘重代價。只是在戰爭的後6年,梁夏軍隊發起的高強度戰略轟炸就導致300餘萬軍民傷亡。
至於財產損失,則完全無法估算。
這些代價,可不是一般的大!
此外,梁夏帝國在最後主動撤軍,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保住霸權,或者說是在止損。
總而言之,等梁夏帝國緩過氣來,也就是在周湧濤上臺之前,波沙灣依然牢牢的掌握在帝國手裡。
面對這種情況,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幾乎是別無選擇。
說得直接一點,只要給梁夏帝國幾年,最多十來年,在重新振作起來之後,就能挾第二輪軍事變革的強風,重新主宰位於東西方之間,被稱之為“文明十字路口”的新月地區,鞏固全球頭號霸主的地位。
也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聯手策劃了兩伊戰爭。
在這場耗時八年的戰爭當中,由迢曼帝國直接支援的伊拉克,跟得到了紐蘭共和國協助的波伊國,可以說殺得難分難解。
最後,獲益的卻不是兩個交戰國。
在雙方簽署停火協議的時候,伊拉克國民經濟一片凋敝,基層民眾對巴格達政權的不滿達到頂峰。
波伊國的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沒錯,獲益的就是迢曼帝國與紐蘭共和國。
在八年裡,迢曼帝國與西陸集團向伊拉克出售了價值770億金馬克的軍火,佔到同期軍火出口總額的七成。波伊國是紐蘭軍火企業的頭號買家,進口總額超過300億紐幣,幾乎佔到紐蘭出口軍火的六成。
靠出口軍火賺到的超額利潤,迢曼帝國才勉強跟上第二次軍事變革的潮流,紐蘭共和國則獲得了跟梁夏帝國較量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