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與迢曼帝國聯手圍攻紐蘭聯邦,自然是再好不過。

只是,這裡面存在很多在白止戰看來並不成立,或者說無需擔心,在政治家眼裡卻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利害關係最為突出,也是最受關切的問題,其實是戰後跟迢曼帝國的關係。

換種方式來說,在費盡全部利器擊敗了紐蘭聯邦等傳統敵國之後,迢曼帝國會不會成為新的對手?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在這場大戰中取得的勝利就將黯然失色。

說得更加直接一點,迢曼帝國同樣是西方國家,只不過是後起的工業強國,為了實現自身的利益,向布蘭王國與洛克共和國這些老牌帝國發起挑戰,也才跟同樣是後起工業強國的梁夏帝國走到一起。

此外,紐蘭聯邦也是新興工業國。

在上次大戰爆發前,紐蘭聯邦跟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在同一條戰線上,共同挑戰與反對傳統列強,試圖透過打破老牌帝國建立起來的,透過殖民統治獲取利益的世界秩序,以獲取與維護屬於自己的利益。

在這幾十年裡,三個新興工業強國分別發動或者參與了三次極具代表性的擴張戰爭。

梁夏帝國就不用多說了,趁著駱沙帝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被獲得布蘭王國、洛克共和國扶持的忒爾帝國痛揍了一頓,發動以奪取巨大陸腹地與極北地區為目的的戰爭,並一舉成為東方霸主。

至於迢曼帝國,則積極支援南玄地區的布林人造反,削弱布蘭王國的殖民統治,削弱其霸權地位。

要說的話,動作最大的卻是紐蘭聯邦。

在迢曼帝國借布林人打擊布蘭王國的時候,在沒有任何徵兆的情況下,紐蘭聯邦以莫須有的理由,發動針對斯班帝國的戰爭,奪走了斯班帝國在加勒比海與西東望洋的殖民地,並由此成為西半球的霸主。

可見,在跟老牌帝國爭奪利益的鬥爭當中,紐蘭聯邦的積極性絲毫不在梁夏帝國與迢曼帝國之下。

最大區別,不過是挑選了日薄西山的斯班帝國。

要是從新舊交替的立場出發,三個新興工業強國是天然盟友。

可惜的是,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太大了。

很多人都認為,導致紐蘭聯邦在上次大戰後期,以同盟集團成員身份參戰的主要原因是迢曼海軍在夕落洋上的無限制潛艇戰,特別是在沒發出警告的情況下,擊沉了載有包括一百多名紐蘭公民在內,總共有數千名乘客與船員的“露西”號郵輪,而且迢曼帝國並沒有因此終止無限制潛艇戰。

顯然,這不過是拿來宣傳的說辭。

在根本上,仍然是利益使然,而最關鍵的一點,跟迢曼帝國有關。

迢曼帝國試圖向西半球擴張,一直在暗中跟墨西哥等幾個有一定實力,更加有野心的孤大陸國家接觸。

至於傳說中的那封電報,其實是子虛烏有,或者說是紐蘭當局編造出來的。

關鍵就是,迢曼帝國根本不會向墨西哥做出歸還加利福尼亞、亞利桑那與新墨西哥州等地的承諾。

按戰後解密的資料,在紐蘭聯邦參戰之前,協約集團追求的,都只是讓其保持中立。

只要紐蘭聯邦保持中立,協約集團就有望在新曆77年取得勝利。

那麼,迢曼帝國有什麼理由在離勝利只有幾個月的時候,去撩撥紐蘭聯邦?

不過,藉助墨西哥等孤大陸國家,增強對西半球的控制力度,削弱敵對國,本身就是迢曼帝國在上次大戰中的基本戰略。

在制訂這套戰略的時候,迢曼當局並沒想過紐蘭聯邦會成為敵人。

嚴格說來,不是沒考慮,而是沒有認真的考慮。

顯然,正是迢曼帝國在西半球的擴張行為,才把紐蘭聯邦推入同盟集團的懷抱。

在紐蘭聯邦參戰前,梁夏帝國還在進行最後的努力,也就是秘密談判,而且帝國當局已在原則上答應,紐蘭聯邦不需要加入協約集團,也不用出兵參戰,只要是繼續保持重力,都將在戰後承認紐蘭聯邦為戰勝國,接受其西半球霸主的身份,而且不會染指西半球事務,維護紐蘭聯邦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