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很多人都把忒爾共和國當成忒爾帝國的繼承人,但是事實中,忒爾共和國並沒有繼承忒爾帝國的衣缽。

要說的話,忒爾共和國跟波伊國比較相似。

也是忒爾帝國瓦解之後,誕生的眾多民族國家之一。

忒爾帝國是非常典型的,而且沒有一個民族佔據了主導地位的多民族國家。

即便是締造了帝國的忒爾族,在人口中做佔比例也沒有過半。

最重要的就是,忒爾共和國的領土僅相當於忒爾帝國的五分之一,人口僅有忒爾帝國的四分之一。

顯然,不管怎麼看,忒爾共和國都繼承不了忒爾帝國的衣缽。

這一點跟駱沙聯邦有本質的區別。

駱沙聯邦再差,也繼承了駱沙帝國百分之八十的領土與百分之七十的人口,因此才被當成是駱沙帝國的繼承人。

關鍵還有,忒爾共和國的締造者,被稱為國父的凱末爾,當初打出的就是反帝與反封建旗號,在“推翻舊制”的口號中率領軍隊起義,建立起現代意義的忒爾共和國,由此開啟了全新時代。

那麼,還有什麼理由恢復帝國時期的版圖?

或者,還有什麼理由要求收回代表舊時代的土地呢?

在根本上,還是跟國力有關。

當初的忒爾帝國再差勁,那也是巨大陸與西大陸銜接地帶的霸主,為東方與西方交流往來的橋樑,擁有數百萬平方千米的國土與上億人口,軍事實力也不算太差,至少從兵力規模上是如此。

現在的忒爾共和國,不過是一個二流,甚至只能算三流國家。

那麼,還有什麼資格跟協約集團討價還價?

說得更直接點,哪怕要求得到了滿足,在戰後吞併了環墨海地區,以忒爾共和國的那點實力,也未必控制得住。如果佔領區爆發動亂,甚至是民族起義,忒爾共和國還會因此一蹶不振。

類似例子不是沒有,而是太多太多了。

不說別的,梁夏帝國就有類似的經歷。

當初在擊敗了駱沙帝國,獲得了極北地區,以及巨大陸腹地土地之後,梁夏帝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來平亂。

要說的話,陳炳勳在基布要塞外戰死殉國,都與此有關。

因為陸軍的大部分兵力在佔領區平叛,所以一直沒向梵炎洋增兵,派往玄大陸的兵力更加是少得可憐。

梁夏帝國尚且如此,忒爾共和國會好到哪裡去?

只是,這個問題根本就繞不過去。

按照白止戰的判斷,雙方在最後都會做出妥協讓步,最有可能的結果,就是忒爾共和國收歸克里米亞半島,並接受既成事實,不再謀求墨海周邊的土地,放棄重現帝國時期輝煌的夢想。

要說的話,這或許也是雙方能接受的唯一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