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說,就是能長時間工作的,具有足夠的探測距離,而且非常可靠的雷達,還沒有小到能由飛機搭載。

至於戰術級別的艦載機,那就更不可能了。

不要忘了,所有的夜間戰鬥機都是雙發遠端戰鬥機,重量是一般艦載戰鬥機的兩倍,跟中型轟炸機差不多。

其實,最初的幾種夜間戰鬥機都是用效能優越的雙發中型轟炸機改造而來。

這下,問題又回到了雷達上。

早在大戰爆發之前,帝國海軍增加了在雷達等電子裝置上的投資,以委託方式,讓國內的幾家電子廠商與研究單位開發小型搜尋雷達,並且與艦載機制造商合作,探索把雷達裝上艦載機的方法。

就白止戰所知,基於“霹靂”研製的“雷達機”已經完成了首飛,只是行能非常差。

選擇“霹靂”沒什麼奇怪的,這是噸位與尺寸最大的艦載機,拆除不必要的裝置後,有大約1噸的重量來搭載雷達。

關鍵,“霹靂”的座艙足夠的大,在拆掉了後方的自衛機槍之後,甚至能安排第四名機組成員的位置。

這樣一來,就能夠在飛行員與導航員之外,搭載雷達操作員與通訊指揮官。

此外,“霹靂”的機腹有用來掛在魚雷的彈倉,能用來安置雷達。

可惜的是,雷達的小型化依然不夠好,也可以說小型雷達的效能太差,還存在很多暫時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最典型的,就是如何讓機載雷達實現360度全空域搜尋。

在進行了測試之後,海軍沒有訂購這種雷達機,不過依然向廠商提供資金,讓廠商與製造商繼續探索。

總而言之,白天的戰鬥再次證明,獲得能有效探測超低空敵機的手段,已經成為艦隊防空作戰的當務之急。

在技術靠不住的情況下,也就只能使用笨辦法。

正是如此,第十一特混艦隊有2艘快速戰列艦,4艘遠洋巡洋艦,4艘重巡洋艦與4艘輕巡洋艦。

足足有14艘防空戰艦!

此外,在8艘驅逐艦當中,擔任分隊領艦的2艘也配備了雷達。

算上2艘大型航母,第十一特混艦隊裡面,有18艘戰艦配備了雷達。

毫無疑問,這絕對是當前最為奢華的陣容。

不說別的,只是採購18部對空搜尋雷達,就足夠建造幾艘巡洋艦了。

第十二特混艦隊的情況也差不多,只是沒有讓驅逐艦分隊的領艦配備雷達,陣容依然十分的奢華。

用周湧濤的話來說,也只有帝國海軍,能夠為這麼多的戰艦配備雷達。

當然,這得益於大規模生產。

透過量產,也就是擴大產量,帝國海軍已經把雷達的採購價格降低了三分之二,也才能夠普遍裝備於各種戰艦。

此外就是,以捆綁採購,同時訂購語音電臺等裝置,讓電子廠商降低生產成本。

其實,帝國海軍早已決定要全面普及雷達。

按照新的規劃,從明年開始,對空與對海搜尋雷達將成為包括大型驅逐艦在內,所有遠洋戰艦的標準配備。

到時,防空難題或許會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