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夜之後不久,戰鬥再一次打響。

這次,來襲的不是作戰飛機,而是白止戰之前一直擔憂的魚雷艇。

所幸的是,在鄭江明提醒後,準確說在六局的安排之下,2支特混艦隊都及時做好了應付夜間襲擊的準備工作。

與白天的防空作戰一樣,對付魚雷艇,關鍵依然是及時發現。

說得形象一點,魚雷艇就像在海面上飛行的魚雷機,一次能投射2條、甚至是4條重型魚雷

在夜間用雷達探測魚雷艇的難度,還在探測超低空敵機之上。

所幸的是,魚雷快艇的速度比飛機慢得多。

雖然在大部分時候,雷達探測到魚雷艇的距離都在20千米左右,但是布蘭皇家海軍的重型魚雷,有效射程都不到10千米,而且為了保證命中率,需要把距離縮短到5千米,甚至是更近。

也就是說,戰艦有大約15分鐘的時間攔截魚雷艇。

當晚的戰鬥也表明,在對付魚雷艇的時候,最為有效的武器,其實是各種中等口徑的高射炮。

其中,又以80毫米高射炮為最。

這種在大戰期間才正式裝備帝國海軍的中等口徑高射炮,射速達到了每分鐘60發,而且採用雙聯裝炮塔,實際射速為每分鐘120發,彈藥投資密度遠遠超過射速每分鐘32發的雙聯裝130毫米高射炮,單位時間彈藥投擲量超過四聯裝40毫米高射炮,擁有最高的綜合作戰效率。

此外,80毫米高射炮的有效射程跟130毫米高射炮持平。

在防空作戰中,對敵機的毀傷效果跟130毫米高射炮並無本質的區別,同樣能單發擊落戰術飛機。

對付小型艦艇,80毫米高爆彈的威力已經足夠了,實際的毀傷效果不在130毫米炮彈之下。

當然,遠遠超過40毫米高射炮。

正是如此,在率先裝備了遠洋巡洋艦,並且在戰鬥中證明了作戰效率之後,80毫米高射炮開始普遍裝備各種戰艦。在大型戰艦上都透過加裝,增強遠端防空攔截的火力。在部分巡洋艦上,80毫米高射炮取代了一部分40毫米高射炮。在驅逐艦這些小型戰艦上,則全面取代了40毫米高射炮。

現在,特混艦隊的戰艦全都配備了80毫米高射炮,在防空作戰,以及近距離戰鬥中都是當之無愧的支柱。

很多時候,只是依靠密集的彈幕,80毫米高射炮就能讓來襲的敵機或者敵艦退卻。

要說的話,也多虧了這種新式高射炮。

當晚的戰鬥中,第十一特混艦隊出動的驅逐艦與巡洋艦,在離航母30千米與50千米的海域,各組建了一條火力密集的防線。在持續了一整夜的戰鬥中,攔截了20多艘發起攻擊的魚雷艇。

此外,第十二特混艦隊也遭到了攻擊。

因為第十一特混艦隊在前面,吸引了大部分魚雷艇,所以能夠繞過去,並且攻擊第十二特混艦隊的魚雷艇不是很多,其實主要是漏網之魚,全都是分散行動,沒有能組織起來發起有威脅的攻擊。

激烈的戰鬥一直持續到凌晨4點過後。

必須承認,布蘭皇家海軍打得非常的英勇,簡直是不惜代價。

只是在第十一特混艦隊這邊,獲得確認的戰果,就有23艘,而且半數以上的魚雷艇是在發生大爆炸之後沉沒,上面的官兵無一倖存。第十二特混艦隊那邊,擊沉了6艘,而且上面的官兵也是凶多吉少。

據後來獲取的資料,布蘭皇家海軍在當晚總共出動30艘魚雷艇,並全部戰損!

只有1艘沒有在戰鬥當中被直接擊沉,而是在返航途中沉沒。

這30艘魚雷艇上,總共572名官兵,最終只有30餘人倖存。

在付出如此巨大的代價之後,也取得了不錯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