狹夷皇國並沒提出,不得在狹皇之上設太上皇。

現在搞的這套,就是要讓帝國皇室凌駕於狹夷皇室之上,只有獲得帝國皇室的冊封,狹皇的統治才具有合法性。

如果沒有獲得帝國皇室冊封,哪怕血統正朔也無權統治狹夷皇國。

來東都灣冊封狹皇,並不是因為狹皇身體抱恙,經不起舟車勞頓,而是要在狹夷皇國家門外做這件事,讓七千萬狹夷人知道,被他們當成半神膜拜了兩千多年的狹皇,已經向帝國皇室俯首稱臣。

從今往後,帝國的皇帝就是狹夷皇國的太上皇。

要說,在幾十年前,在陳炳勳的時代,這件事就該完成!

如果陳炳勳在當年沒有一面之仁,代表始武大帝冊封了狹皇,讓始武大帝成為狹夷皇國的太上皇,或者讓隨軍出征的皇子留下來,行使統治權,讓狹皇成為傀儡,狹夷皇國恐怕早就歸順了。

按照史書記載,狹夷皇國當時求著讓帝國冊封。

道理也很簡單,在被陳炳勳用巨炮轟開國門後,鎖國數百年的狹夷皇國猛然發現曾經的鄰居竟然變得如此強大。

隨後,遣唐風再次颳起。

在此風潮之下,自狹皇以下,到底層的平民都認為,向西邊大陸強國學習並不是什麼可恥的事情。

哪裡想到,陳炳勳乾脆利落的拒絕了,然後帶著艦隊離開了狹夷皇國。

當然,史書這麼寫,只是為了體現陳炳勳的豪邁與大度。

真實的情況是,在陳炳勳率領艦隊敲開狹夷皇國的大門之後,引來西方列強的覬覦,布蘭王國甚至派了一支艦隊進入東望洋,試圖在梁夏帝國之後,用同樣的方式讓狹夷皇國開埠通商。

為了獨佔狹夷皇國,陳炳勳按始武大帝的詔命,帶艦隊趕往炎海。

此後的幾十年,陳炳勳一直在炎海與梵炎洋跟布蘭王國等西方列強的海軍交戰,直到在基布要塞外面殉國。

沒有冊封狹皇,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原因,穩住已經崛起的紐蘭聯邦。

雖然當時的紐蘭海軍還不夠強大,但是帝國海軍同樣算不上強大,沒有理由再增加一個敵人。關鍵是,紐蘭海軍是帝國在東望洋上的主要對手,而在陳炳勳遠征梵炎洋的時候,肯定需要讓後方保持穩定。

以當時的情況,如果冊封了狹皇,獨佔了狹夷皇國,紐蘭聯邦就很有可能會加入西方列強的陣營,並且在東望洋上用兵。因為陳炳勳分身乏術,無法同時在兩邊作戰,所以帝國戰敗的機率極大。

最理想的結果,也只是保住東望洋的海外領地,錯失向梵炎洋擴張的機會。

沒有來自梵炎洋周邊地區的資源,以及梵羅地區的市場,就沒有後面的全面工業化,也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梁夏帝國。

可見,陳炳勳並不是看不起狹夷皇國,而是受局勢所迫。

此外,當時是始武大帝下的命令,陳炳勳是受皇命行動。

現在,這些問題都不存在了。

所有列強都已參戰,而且分成涇渭分明的兩個陣營,必定要拼出個勝負來,所以就算冊封了狹皇,也不會讓局勢變得更糟糕。

冊封儀式其實非常簡單,前後還不到十五分鐘。

關鍵就一件事,由帝國的大皇子把蓋有國璽的冊封金書下給狹皇,而狹皇得在三拜九叩之後接旨。

完成之後,狹皇就成為了帝國皇室的臣子,成為了帝國的兒皇帝。

當然,還是乾兒子那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