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都灣,並非全都是在玩虛的。

冒充“龍江”號的“橫江”號是全副武裝,搭載了72架“哮天”戰鬥機,確保舉行儀式的時候,讓3個大隊的戰鬥機輪番出動,隨時有24架在東都灣的上空巡邏,攔截可能殺到的敵機。

艦載戰鬥機提供的,其實是最後一道防線。

陸軍航空兵在本島西部機場部署了200多架遠端戰鬥機。

從天亮後開始,直到到儀式結束,隨時都有50架遠端戰鬥機在東都灣的外圍,負責巡邏與警戒。

把戰鬥機部署在本島西部的機場,主要是東部機場的後勤保障跟不上。

當然,這些遠端戰鬥機都有足夠巨大的航程與足夠長的滯空時間,火力也足夠強大。雖然遠端戰鬥機的速度與機動效能要稍微差一些,無法跟艦載戰鬥機比,但是攔截紐蘭轟炸機肯定沒有問題。

除了兩道空中防線,在東都灣裡,那些前去參加受降儀式的戰艦,防空火力都是異常的強大。

此外,所有戰艦都處於戰備警戒狀態,官兵全在崗位上,鍋爐全都在執行,並且保持足夠的蒸汽壓力,確保能夠在收到警報之後立即啟航,在十五分鐘之內完成疏散,以免聚集在一起遭到轟炸。

東都灣足夠的開闊,完全能讓幾十艘戰艦機動規避。

關鍵,其實是部署在東都灣外面的六艘防空警戒艦。

就是六艘配備了對空搜尋雷達的重巡洋艦。

這六艘戰艦都在東都灣的東面與南面,相鄰兩艘保持70千米左右的距離,確保能夠用雷達探測到低空飛行的敵機。

在六艘戰艦的後面,各有一艘負責補漏的輕巡洋艦。

具體的部署上,輕巡洋艦其實在兩艘重巡洋艦之間,並且拖後約30千米,負責盯住雷達的搜尋盲區。

哪怕敵機從超低空進入,在距離防空戰艦大概40千米時被發現,也要在20分鐘之後才能飛到東都灣上空。

防空警戒艦提供的20分鐘預警時間,足夠把重要的人員疏散到安全地帶,並且讓戰艦做好戰鬥準備。

當然,也足夠讓東都灣上空的防空戰鬥機投入戰鬥。

其實,在每艘防空警戒艦的附近,都有4架艦載戰鬥機與6架遠端戰鬥機,而且直接聽從防空警戒艦的調遣與指揮。

這其實就是艦隊防空作戰的戰術,對帝國海軍而言,肯定是駕輕就熟。

至於“橫江”號嘛,就在這六艘防空警戒艦構成的警戒網的裡面活動。

這還不是全部。

部署在火山群島的近百架“白天鵝”全體出動,負責搜尋狹夷本島東部與南部海域。

雖然這些老掉牙的巡邏機的出動率不可能達到百分之百,之前對狹夷實施戰略封鎖,很多巡邏機都超標準使用,其中一些都快報廢了,但是出動率再低也肯定能達到七成,那也有大約80架了。

這麼多的巡邏機全部派出去,不說是遮天蔽日,覆蓋西北東望洋西部,那也是絕對沒有問題。

要說的話,這也是“白天鵝”最後一次執行重要的作戰任務。

按海軍的安排,在明年1月上旬,將接受第一批新式巡邏機,並且一比一的替換在一線部隊服役的“白天鵝”。

這些“白天鵝”都不會立即退役,在進行適當的維護之後就會轉交給二線部隊,用來執行搜救與反潛巡邏任務,不少一直服役到大戰結束。即便在戰後,依然有不少“白天鵝”在別的國家服役。

其實,“白天鵝”的效能並不差。

按照遠端巡邏機的標準,“白天鵝”在戰場上的表現可以說是相當的優秀。

替換“白天鵝”的一個主要原因,其實是“白天鵝”的生產線在戰前就已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