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由也很簡單,肯定需要發動第二波攻擊,而且第二波攻擊仍然主要轟炸機場,所以就沒必要繼續在已經暫時癱瘓的機場上浪費彈藥,提前摧毀敵人的防空陣地,能有效提高第二波轟炸的效率。

關鍵還有,精英飛行員集中參與在第一波攻擊,而第二波機群中有不少的菜鳥。

在7點半,指揮第一波攻擊的飛行員發回報告,要求艦隊立即發起第二波攻擊,並重點轟炸機場。

這些,跟計劃一樣。

收到報告之後,周湧濤沒有耽擱,立即就下達命令,讓航空勤務人員為已經送上了飛行甲板,還加滿燃油的艦載機裝彈。

其實,除了沒裝彈,其他的準備工作都已完成。

也只有在收到報告,確定了轟炸目標之後,才能決定使用的彈藥。

不同的是,因為敵人的防空戰鬥機已經被打垮,而且第一波機群的護航戰鬥機能晚大約一個小時返航,所以不用為第二波攻擊機群安排護航戰鬥機,只是在此之前已經把執行護航任務的戰鬥機送上飛行甲板。

要說,其實就是之前在甲板待命的那些戰鬥機。

在徵求了白止戰的意見之後,周湧濤對部署做出了調整,下令給所有的護航戰鬥機掛上對地攻擊武器。

也就是說,這些戰鬥機還要順帶執行打擊任務。

如果遭遇敵人的戰鬥機,畢竟在中轉島東邊幾座島嶼上,肯定有野戰機場,也肯定部署了戰鬥機,這些護航戰鬥機就能夠扔掉掛載的炸彈,立即投入空戰當中去,掩護攻擊機群轟炸中轉島。

其實,用“哮天”執行攻擊任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

在攻打塞島的戰鬥當中,特別是到了後期,也就是在癱瘓了管島之後,“哮天”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地攻擊。

此外,在獅泉城那邊的戰鬥當中,“哮天”同樣客串了攻擊機的角色。

相對來說,對付一般目標的時候,“哮天”的戰鬥效率超過了艦載轟炸機。

最明顯的優勢,就是不用安排戰鬥機護航。

僅此一點,就能把作戰效率提高一倍!

此外,“哮天”的掛載能力不比其他的戰術飛機差。如果按綜合效能計算,還超過了很多艦載機。

在一些低烈度的戰鬥中,“哮天”用航空機槍就能完成支援任務。

當然,也不是盡善盡美。

跟轟炸機與攻擊機相比,“哮天”最為明顯的缺點,其實是缺乏裝甲防護,很容易被小口徑高射武器擊傷。尤其跟陸軍的專用攻擊機相比,這個缺點非常的突出,甚至到了難以容忍的程度。

在獅泉城那邊的戰鬥中,損失的“哮天”有超過一半毀於高射機槍與小口徑高射炮。

瑕不掩瑜,這個問題並沒影響“哮天”在實戰中的表現。

正是如此,帝國海軍的艦載航空兵部隊一直在努力開發,或者說是提高“哮天”執行攻擊任務的能力。

說得簡單一點就是為“哮天”尋找合適的對地武器!

這裡,仍然跟陸軍有關。

沒錯,就是由陸軍航空兵首先吃螃蟹的火箭彈。

因為攻擊地面目標的效果非常的理想,而且對飛行員的要求不高,所以海軍航空兵繼續發揚拿來主義。

要說的話,在使用上火箭彈之後,“哮天”才成為了貨真價實的多用途戰鬥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