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西北東望洋海戰中,水上飛機的價值就體現了出來。

也就是在那個時候,帝國海軍決定研製與採購一種飛得更快、飛得更遠與巡邏時間長一些的水上飛機。

所幸的是,設計與生產水上飛機的難度遠遠低於艦載機。

要說的話,也就是採用效能更好的發動機,儘可能降低結構重量,透過提高燃油的裝載量來延長飛行距離。

如果說有什麼難度,主要是氣動佈局。

這些並沒難倒帝國的飛機設計師。

只用了幾個月,這種被稱為“白頭魚鷹”的新式水上飛機完成了設計、驗收與定型量產的全過程。

在5月份,第一批次產型正式交付給海軍。

當然,首先配發給了第二十一特混艦隊與第二十二特混艦隊。

在正常情況下,“白頭魚鷹”能飛行到800千米之外執行至少半個小時的巡邏任務,或者在600千米之外巡邏兩個小時。

六艘護航戰艦,總共搭載了20架“白頭魚鷹”。

當然,就算沒找到紐蘭艦隊,也不用擔心。

前面已經提到,因為有很多的不確定因素,所以第一波攻擊的規模不太大,即便算上偵察機,總共也就出動了84架艦載機,所以不會佔用太多的甲板時間,能夠在此之後立即安排戰鬥機升空。

此外,“哮天”有有足夠的續航距離,可以先升空待命。

總而言之,在天亮之前,至少有2箇中隊的戰鬥機升空,還至少有2箇中隊在飛行甲板上面待命。

也就是說,如果遭到了攻擊,至少能出動32架戰鬥機執行防空任務。

利用遠洋巡洋艦提供的預警時間,甚至能夠再安排2箇中隊的戰鬥機升空,把防空戰鬥機的數量增加到48架。

這麼多戰鬥機,能夠對來襲敵機進行三次攔截。

顯然,應付2艘小型航母發起的攻擊,絕對是綽綽有餘。

要說的話,需要擔心的,是另外一種情況。2支艦隊的行蹤早已暴露,讓紐蘭軍隊搶先發起攻擊。

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就是部署在中轉島上的重型轟炸機搶先殺到。

在防空戰鬥機攔截重型轟炸機的時候,紐蘭艦載機從超低空突防,對無防備的戰艦發起攻擊。

關鍵就是,重型轟炸機肯定都在高空飛行,因此在攔截重型轟炸機的時候,很難遭股到從低空進入的敵機。

在西南東望洋海戰當中,就是集中攔截高空的敵機,才讓少數敵機從低空突防。

因為需要協作,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機率微乎其微。

打到現在,紐蘭海軍恐怕已經喪失了協同能力,無法組織發起大規模進攻。

關鍵還有,“秦嶺”號就在前方,而且在進入了無線電靜默狀態之後,一直在仔細傾聽周圍的無線電活動。

只要發現異常情況,會立即發出警報。

就連白止戰都覺得,自己的這些擔憂有點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