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出發(第2/2頁)
章節報錯
如果由戰列艦充當旗艦,艦隊司令部的人員能增加到70人。
在“龍江”級上甚至能擴充到100人。
與之相比,以艦隊航母為核心的海戰,對艦隊司令部的要求更高,需要及時處理的資訊也多得多。
雖然在大型航母上,這個問題得到了一些緩解,艦隊司令部能夠擴充到60人,但是依然不如戰列艦,而且相對於所承擔的繁重任務來說,60名官兵依然太少,無法保證所有官兵都處於理想狀態。
有了旗艦,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當然,除了人員不足的問題,艦隊航母與戰列艦等大型戰艦在充當旗艦的時候,還有硬體設施的問題。
最突出的,就是用於指揮作戰的通訊裝置。
哪怕是在戰時,通訊裝置都非常昂貴。
顯然,帝國海軍不可能讓所有大型戰艦都按旗艦的標準建造,往往會選擇其中幾艘充當旗艦。比如在第一批次的4艘“行省”級當中,就只有“浦”號與“閩”號為旗艦,另外兩艘都不是。
由此導致的問題是,在旗艦遭到重創之後,艦隊司令部或許就將停擺。
此外,即便按照旗艦標準設計的大型戰艦,也存在很多缺陷。
比如在“浦”號上,就只有4臺長波電臺,最多能夠跟4路友軍協作,在高強度的戰鬥中肯定不夠用。
更加重要的是,在經過幾場戰鬥之後,“浦”號長波電臺的訊號特徵會被敵人掌握。
此後,只要其發出的電波被敵人截獲,敵人就能判斷其所在位置,並由此推測其所在特混艦隊的行蹤。
顯然,頻繁為一艘大型航母更換長波電臺,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
不說別的,只是返港就需要耗費大量時間。
有了旗艦,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
當然,這也是帝國海軍對專職旗艦的主要要求。
簡單的說,就是能搭載一個人員充足的艦隊司令部,配備充足的通訊裝置,能夠更加有效的指揮艦隊作戰。
隨著戰爭規模擴大,對旗艦的要求也有了提高。
主要就是,不但能指揮艦隊作戰,還得具備指揮戰役級別作戰行動的能力,也就是能夠指揮登陸艦隊、運輸船隊與登陸部隊作戰,甚至還要具備跨軍種指揮能力,成為海上流動司令部。
顯然,這些要求一點都不低。
由此,也就導致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預算超標!
要說的話,問題出在帝國海軍的身上。
做規劃的時候,準確說是在做成本核算的時候,帝國海軍的稽核人員嚴重低估了電子裝置的製造成本,還低估了旗艦對電臺、無線電監聽裝置、雷達等裝置的使用量,結果導致核算成本遠低於造價。
換個角度來看,其實是海軍把旗艦的戰術指標訂得太高。
在最初的時候,帝國海軍一直想把專職旗艦的造價控制在重巡洋艦的水準,今後為每支特混艦隊提供一艘,從而把艦隊航母與快速戰列艦從繁瑣的指揮工作當中解脫出來,為艦隊司令部提供更好的工作環境。
顯然,這簡直就是異想天開。
原因無二,數量眾多的通訊裝置,使得專職旗艦的造價居高不下,根本就不可能控制在重巡洋艦的水準上。
這也直接導致,帝國海軍的第一種專職旗艦差點在設計階段難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