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丹麥海峽海戰”結束後,薩維爾做出準確判斷,即“宰相”號已跟2艘大型巡洋艦分道揚鑣,帶2艘油船與2艘驅逐艦前往南夕落洋,布蘭皇家海軍依然有機會在北夕落洋上將其擊沉。

道理也很簡單,“宰相”號無法一直以超過25節的速度航行。

哪怕燃油充足,鍋爐與蒸汽輪機也受不了。

當然,關鍵仍然是燃油不夠。

以19節的速度航行,“宰相”號的航程超過8000海里,以25節的速度航行,還跑不到3500海里,如果達到29節,甚至只能跑2500海里。可以說,2艘快速油船搭載的燃油根本不夠。

此外,進行燃油補給的時候,還需要降低航行速度。

總而言之,在擺脫本土艦隊之後,“宰相”號肯定得減速,甚至有可能降到19節的巡航速度。

顯然,本土艦隊不存在燃油不夠用的問題。

關鍵,本土艦隊有航母,可以用艦載機搜尋“宰相”號。

總而言之,只要做出了準確判斷,那麼在3天內重新找到“宰相”號,並且將其擊沉的機率極大。

可惜的是,包括坎寧安在內,沒有一個人想到“宰相”號會單獨突圍。

當然,這也跟情報機構有關。

在“丹麥海峽海戰”前,情報機構做出了預測,斷定2艘大型巡洋艦將隨“宰相”號一同去丹麥海峽。

結果證明,這個判斷非常的準確。

海戰結束之後,情報機構卻認定迢曼艦隊已經返航,而且是原路返回。

當時,情報機構拿出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證據,透過無線電定位,確定了2艘大型巡洋艦的方位。

要說,皇家海軍也有很大的責任。

在海戰的次日,一艘潛艇發出了電報,宣稱在海峽裡發現一支擁有數大型戰艦,身份不明的艦隊。

關鍵還有,潛艇發現不明艦隊的海域,就在2艘大型巡洋艦所在海域。

別說薩維,就連坎寧安,都沒有產生懷疑,或者說相信迢曼艦隊在突圍失敗之後就已經轉向返航。

當時,坎寧安什麼都沒有做。

不過,等於什麼都做了。

因為坎寧安沒有打破無線電靜默,所以在次日,薩維爾就讓2艘快速戰列艦隨“皇家方舟”號前往陸心海。

至於那艘被艦載機發現與擊沉的快速油船,薩維爾反到沒當回事。

按照由他發給皇家海軍司令部的電報,他認定那是為了引開本土艦隊,迢曼艦隊司令官派出去的誘餌。

薩維爾也由此認定,迢曼艦隊早已經轉向突圍。

因為已經讓2艘快速戰列艦與“皇家方舟”號按計劃前往陸心海,所以在當時,薩維爾沒有繼續追擊迢曼艦隊。

其實,這也是計劃的一部分。

如果沒有意外,薩維爾將帶著本土艦隊的主力返回斯卡帕灣,繼續盯住藏在北海對面港灣裡面的迢曼艦隊。

此後,基本上一切順利。

直到半個小時之前,收到由海軍司令部發來的電報之後,坎寧安才知道“宰相”號沒有返回迢曼帝國,而是出現在了南夕落洋上,就在福克蘭群島東邊,而且很有可能正在朝群島航行。

按照推測,很有可能是長途航行,“宰相”號的動力裝置或推進系統出了故障。

畢竟,這艘超級戰列艦在建成後,就只是在波灣裡面進行了驗收測試,並沒有進行長途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