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7章 頑強巨獸(第2/2頁)
章節報錯
根據海軍後來做的研究,還跟製造炮彈的材料有關。
這個發現,讓帝國海軍開始探索用超硬金屬製造穿甲彈的可能行,並投資開發生產與加工超硬合金的工藝。要不然,帝國海軍也不可能率先開始用鎢合金製造穿甲彈,在戰爭後期還用來製造航空穿甲彈。
至於350毫米炮彈,哪怕是650千克的新式穿甲彈,對“狹夷”號也沒有威脅,幾乎在全射程內都無法打穿其裝甲。
當然,這並沒讓人感到意外。
這個結果,等於把所有老式戰列艦打入了冷宮,就連“龍興”級都不例外。
“龍興”級的400毫米艦炮,受到藥室容積的限制,無法使用超重彈,甚至沒辦法把重彈的威力全部發揮出來。因為無法利用現有炮塔安裝99式400毫米艦炮,而更換炮塔不但成本高昂,還非常麻煩,得佔用船塢,所以從戰時效費比的角度來看,“龍興”級連改造價值都沒有。
結果就是,好不容易從澄江港裡打撈起來,修復了的老式戰列艦,在大戰期間全都成為了支援登陸部隊作戰的炮艦。
拿“狹夷”號當靶子的測試還沒有結束。
後來,在排出艦體裡的海水,堵住被炮彈炸出來的窟窿,拖到深水海域後,進行了最後一輪測試。
在最後一輪測試中,有兩個主角,輕巡洋艦與潛艇。
使用的全都是重型魚雷。
這次測試,變相證明了由申普與朱華聖提出的戰術的正確性。
當時,是先由一艘潛艇,朝“狹夷”號的左舷齊射6條重型魚雷,並全部命中,導致左側艙室進水數千噸,左傾接近20度。
如果是一艘已經建成的戰艦,恐怕已經傾覆沉沒了。
接著,由一艘輕巡洋艦,朝其右舷發射了4條重型魚雷,同樣是全部命中。
結果,“狹夷”號不但沒有沉沒,還因為右舷艙室進水,把傾斜給扳正了,準確說是把左傾減少到了6度。
在捱了10條重型魚雷之後,“狹夷”號依然頑強的漂浮在海面上!
到第二天,在完成了全部的測繪工作之後,才由輕巡洋艦用4條魚雷將其擊沉。
其實,在最後的魚雷攻擊中,帝國海軍還測試了磁近炸引信。
可惜的是,因為試製的引信沒能正常工作,所以沒有獲得有效的測試結果。
在第三次捱了重型魚雷之後,“狹夷”號都還在海面上掙扎了差不多半個小時。
直到艦尾完全沉沒,把艦首抬離海面,由於巨大的自重使艦體從中間折斷,才迅速沉到海底。
這也證明,巨大的艦體本身就是生存力的保證。
當然,這也變相證明了建造大型航母的必要性,採用薄裝甲與小分艙,同樣能夠提高航母的生存能力。
透過這次測試,排除了所有針對大型航母的質疑聲。
從此開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帝國海軍的航母越造越大。
當然,這一系列實彈測試都是秘密進行的,要不然也不會安排在旭海進行。
在對外宣稱上,“狹夷”號被當成廢鋼鐵賣給了高巨王國的拆船企業。
其實,送去拆掉的是“狹夷”號的姊妹艦,在長泣遭到破壞的二號艦。